刺客与民族底色

作者: 帝王将相门下 | 来源:发表于2023-04-01 07:24 被阅读0次

    此文系【简村夜话】专题推荐,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豫让、专诸、聂政、荆轲,这四大刺客被司马迁另辟一章,专门记录他们的的生平过往。

    这些人物如果不被司马迁编入到《刺客列传》里面,可能他们的故事也会随风一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不被后人知晓,也不会成为后世的美谈,也可能就不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流传,可供后人激励、感召、观瞻。

    如果没有他们,至少会在中国人的性格底色上少去很多光彩,他们虽是不起眼的一抹历史浪花,但他们的生前行径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让国人们去反观自省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等等。

    司马迁是按照历史纪元的前后,分别记载了他们的生前往事,虽说各有各的死法,但都会围绕一个“士”的使命,并认为他们的存在价值,有资格在宏阔的历史场景面前占有一席,以此为要他们列传,让后人知晓,他们存在过,且生命价值绽放的十分精彩。

    还原到那个时代背景,这些人的生存环境也未必有多么不堪,且这些人都身怀绝技,谋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儿,甚至能富贵为未可知。然为什么还要做一名刺客呢?且志向不改,经久不变。

    这就涉及到价值取向问题,这些人都选择了不惜自己的性命去换对方曾经的恩德或者知遇。他们有的怀有大义,有的受人恩惠,有的不愿苟且,选择了终思回馈报答以还愿,注意是愿。

    这种行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人大多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应该的。这些,在那个年代的场合就是“士”的范畴,即便身死异乡,依然慷慨从容;即使千难万险,仍蹈死不顾。某种意义上更象征一种君子品格,这就是他们的价值观。

    按照社会学意义理解,这些人物都不是金字塔尖上的高层人物,也非王侯将相、诸侯大吏,为什么要记载他们的行径和言行呢?这或许就是司马迁生前的宏大志愿,历史不止是要记载一个王朝的顶端场景,也应暗含着某些角落处的美好,某些非主流的深沉瞬间,就像他记录的这些刺客们。

    记录他们,是要让后辈们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人们,有过这样的事,为了“士”的使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所以,从这些角度上理解,司马迁是在用文字记录的方式,用前人流过的血,来祭奠一种精神、纪念一种品格,传承一种典范。

    掩卷慨叹,现代社会、现代人不如从前了吗?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司马迁笔下记录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场景,可能再现的机率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低,为什么呢?

    有点现代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句“人心不古”的词汇所能诠释,而是人们选择怎么活的框框大了,可选择的活动范围比先前更多、更广了。多元的价值观更像超市里面的消费品一样琳琅满目,摆在人们面前,任选,但唯独有一点,再好的期许、物相不能拿自己的命去换,去兑换别人曾经的恩惠和许诺。

    这是倒退还是进步,价值取向罢了,价值观当随时代而变,就这么简单。换句话说,自己的命自己说了算,谁都无法以任何方式夺取,自己也无需拿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去换。试问为他人而活,是新时代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吗?

    不过,在今天读到他们的文字,意义在哪儿呢?有时候想想他们,想起那些远去人物的嘉言懿行,那些远去的经典背影,那些“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那些久久不能让人平静的画面产生的回响,心中不时会激荡一层涟漪,偶尔还能点燃胸中澎湃的激情,甚至热泪盈眶。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千年以来并没有变,那到底这个底色是什么呢?即懂了世故,更要奉献,并非“士为知己者死”那么草率和简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刺客与民族底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sk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