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安徽师范大学三有斋今天如何做教师
特别推荐:思考:荒谬的“感恩教育”?

特别推荐:思考:荒谬的“感恩教育”?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06:06 被阅读152次

    原创: 清新语文 清新语文 昨天

    在我上高中时,李阳的“疯狂英语”正火,学校也请来李阳团队一个讲师来演讲。全校五六千师生整整齐齐坐在操场上,聚精会神听着这个讲师演讲:先是讲爱国,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前天,落后挨打的昨天,以及走向强盛的今天,然后讲学好英语是为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把英语学好。再讲要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报答含辛茹苦的父母。记得最清楚的是,李阳团队用专门带来的两个巨大的音响播放着舒缓深情的音乐,这个讲师用煽情的话语描述着父母辛劳的画面。在这个时候,我心里一酸就哭了出来,身边的几个女生更是哭得稀里哗啦,连一些老师也哭了。再讲李阳上大学“疯狂”学英语的故事,再讲自己悲惨的身世,自强不息的经历,并说只要有理想,不断拼搏就能成功。最后讲,要学好英语有方法,方法全在“疯狂英语”的书里面,想学好英语就要买几本。

    虽然那时,家庭经济条件艰难,但看着大家都在买,自己也咬了咬牙买了两本,一本语法,一本词汇,书后都配有磁带,价格不菲。后来认真把书看了,磁带听了,也和很多同学一样,打了鸡血似的“疯狂”了一段时间,但英语成绩仍然徘徊在及格线。反而是我同桌,一本书没买,一天也没“疯狂”,英语成绩稳步提升。到了高三,我采取题海战术,天天记单词,天天做半小时的英语习题,成绩还上去了。从那时,我就对“疯狂英语”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上了大学后,李阳的负面新闻不断传出,先是让学生集体向他下跪引起网友的申讨,后来又因家暴丑闻陷入官司,再后来李阳就彻底销声匿迹了!鲁迅先生说,“上帝想让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学习是一件平心静气的事,哪能“疯狂”呢?后来看了很多所谓的励志大师的演讲,基本套路都是“爱国+感恩+理想+奋斗”,都让人在看后热血沸腾、痛哭流涕,甚至激动几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终于灰飞烟灭!

    “感恩”和“爱国”一样具有无可辩驳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使人稍稍对“爱国”和“感恩”的言行质疑,便可能被别人骂作“卖国”和“禽兽”。因而在任何时候,“爱国”和“感恩”都是最正确,最无可辩驳,最无懈可击,也最能搅动人的情绪。就拿“感恩”来说,我向来不反对“感恩”,尤其是当下社会人情淡漠,独生子女一代的九零后、零零后相对更“自我”乃至更“自私”一些,其中有的人只关心自己的享乐,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尊重父母和他人。针对这样现实,感恩教育是需要的。

    但现实中,感恩教育却早已泛滥,甚至滑向了庸俗和卑劣!新东方讲“感恩”,陈安之讲“感恩”,培训机构讲“感恩”,学校讲“感恩”,校长讲“感恩”,班主任讲“感恩”……我们看到,升旗仪式再讲“感恩”,校园文化要“感恩”,课堂上讲“感恩”,班会课上讲“感恩”……早就被鲁迅批判为“吃人”的二十四孝图被精美地彩绘后张贴在校园里,甚至于有的学校还搞成了雕塑;被中大哲学系知名教授袁伟时等一大批有识之士批判为文化糟粕的《弟子规》,还大张旗鼓地要求学生朗诵、背诵;在“自由”、“平等”这样的普世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时,还有学校让学生集体向父母下跪……

    事实上,所谓的“感恩教育”不过是有的人的工具而已,只为达到他们赚钱的目的。古代儒家奉行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道”目的在于宣扬“忠君爱国”这一理念,便于统治者的统治。李阳、陈安之等人和一些培训机构则把“感恩教育”作为消除人们内心顾虑的手段,从而消除人们的戒备,已达到让人乖乖掏腰包的的目的。“感恩教育”还能很好缓解转移社会矛盾,各种各样的“感恩”公益广告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把本该由社会承担的养老问题,转移给了青年人。

    “感恩教育”在学校的泛滥直接毒害的是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把感恩教育搞成作秀、道德绑架或精神传销,在进行“感恩教育”时释放“催泪弹”,通常是演讲者讲得酣畅淋漓,学生听得心潮澎湃,再配上感人的背景音乐,所有人都飙起了眼泪。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还会搞“行为艺术”,让学生高呼爱父母爱老师,让学生当场向父母向老师下跪,让学生在操场上排开给父母洗脚……不明就里的人看到这么多孩子泪流满面、疯狂忏悔的场景,真的会觉得我们的感恩教育很成功。但实际上,这样功利、庸俗、虚假的感恩教育很难有实效。

    我有幸观摩了一节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小学班会,台下两百多名各校的老师众目睽睽看着。课前,老师让班上的留守儿童站起来,老师一个个询问他们的父母在什么地方工作、多久回来一次。有的学生声音很小,老师还不断鼓励声音大一些。课上,先观看留守儿童的视频,煽情的画面煽情的音乐陪着老师煽情的朗诵,很多学生都流下了眼泪;第二个环节,是观看一个叫“小葵花”的留守儿童的微电影,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说要珍惜父母在身边的生活,有的说要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第三个环节,班上就有很多留守儿童,请他们来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烦恼,有的说自己孤独,有的说自己想念父母,有的说想感受母爱,有的说自己睡不着;第四个环节,展示留守儿童父母辛勤工作的画面,主要展示的是建筑工人,然后展示父母给孩子的短信,老师在幻灯片上投影出来,来到相应同学的身边,读短信,把打印的短信作为礼物送给对应学生,老师俯下身子擦去他们脸上的泪水。第五个环节,“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基本上都说“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你快回来。我会好好学习的,你们放心。”第六个环节,榜样引领,播放采访“小葵花”的原型的采访,这个小女孩说自己怎么努力,政府、学校老师和同学怎样帮助自己,请父母放心。第七个环节,“帮助留守儿童,思考怎样做能够帮助到他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说要关爱他们,做朋友,一起过生日等等。最后一环节,展示学校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政策,然后请留守儿童站起来,其他同学上前拥抱。

    这个主题班会,老师准备充分,尤其是视频、音乐、图片、短信等多媒体综合运用,教师节奏和流程把握很精当。班会过程中,不仅学生哭了,台下的很多老师也哭了,有的女老师眼睛甚至眼睛都红肿了。

    但我却陷入了深思,这节课到底是给学生上的,还是给观众上的?本来作为个体,在班级是平等的,但突然这一节班会课后,这些占班级三成的留守儿童成了班级的弱势群体,要被另一群体的学生同情、可怜和帮助。

    教育本来是消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使每个个体都享有平等的尊重,但在这节班会课上被老师生生分成两部分。班上留守儿童占三成,比率较大,或许有的同学还从没想过自己是弱势群体。此外,即使是弱势群体,老师怎么就知道每个留守儿童都愿意展示自己的家庭和内心的脆弱呢?会不会本来是隐隐作痛的伤疤,在班会课上被公然揭开,会不会给这些同学造成心灵的伤害呢?老师要“你们”来帮助“他们”,这里面“你们”和“他们”是否公平呢?有没有那么一个学生即是留守儿童,有不愿被怜悯和帮助呢?其实,在前一节班会课上播放的安徽卫演讲《寒门贵子》的刘媛媛就是一个典型的不愿被别人同情怜悯、自强自立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以来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国家和社会,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回避了这个问题的实质,“感恩”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感恩”很苍白无力。当被媒体曝光的留守儿童小葵花受到社会、领导、老师、“志愿者”等等帮助,而自己仍然没有人来关注和帮助,而且在班会课上信誓旦旦说要帮助留守儿童的同学并没有在今后的实际中付诸行动,会不会看清人情冷暖,会不会认为这个社会不公平,从而对这个社会失望呢?

    在这节班会课上,感恩实际上沦为一种工具,学生哭了,班会的效果出来了,自己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学生的发展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根本不在考虑的范畴。

    “感恩”的背后实际上是现实和功利的考量,“感恩教育”易于操作,素材丰富,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容易达到期望的效果。这样一个主题只要环节合理,就不会有错误。便于别有目的的人对人进行洗脑和控制。“感恩教育”成了一场老师主演,学生配合的道德表演。

    泛滥的“感恩”教育出现的道德绑架、逻辑混乱、罔顾事实、胡言乱语、庸俗煽情,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学习本来是要让理智发展,让情感更加理性,但“感恩教育”在哭过之后,在情感的闸门打开以后,思想和智慧并没有任何发展,同时让学生习惯于感情用事。把道德看成衡量一切的标准,却没有规则意识、法律意识。道德的逻辑是强大的,可以轻而易举否定一个人,“感恩”是好,你不“感恩”就是坏;“爱国”是好,你反对“爱国”就是不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思考问题,逐渐习惯于这样直线思维,丧失逻辑思辨的能力。以至于一说日本,就义愤填膺;一说河南人,就气恼不平;一说贪官,就咬牙切齿;一说,反腐,就拍手称快。甚至于习惯冷漠,遇到事情,头脑一热,说几句大话,于事无补。

    当下,亟需公民教育,倡导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尊重博爱,培养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有担当、有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特别推荐:思考:荒谬的“感恩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wb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