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雪原
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小姐说:
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三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
其实何止习武之人要经历这三重境界?写作之人的人生大致如此,写作的作品更是如此。
只不过大多数的人品与作品,连第一重境界都没走进。见清自己已是实属不易,而真正见到天地的更是少数一些人,见众生者世界之大寥寥几人而已。
这篇文章,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写出一篇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
它只是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用心的写者,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如果你有这样的追求,请喜欢或者收藏它,好在自己的写作之路上,时时刻刻勉励与审视自己。
第一重境界:见自己
见自己又有两重含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和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第一重含义,是写作人的境界。
很多人一开始来简书的目的都是“自己”:我从几岁就开始有一个作家梦,我想实现这个梦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章很难上首页,不上的就是无人问津,再看着首页质量参差不齐的“爆文”,每个人的心态多少发生了一点变化,开始过分关注那些数据。
有一段时间,我好像被首页绑架了一样。我从来不写爆文,见到首页一些鸡汤文不禁开始怀疑首页的水准,但自己连载的小说上了首页又会觉得狂喜,会对那几个提醒魂牵梦萦。好在我及时幡然醒悟,才又回到了勤勤恳恳写作的路上。
是我写文章,不是文章“写”我。是我用简书,不是简书“用”我。
如果本末倒置,为了无足轻重的事情扭曲自己的初心,那才是小格局。
你到底是在被什么驱动着你的写作?
如果是金钱,那么大可以去研究爆文的套路,去收藏那些“教你写出爆款文章”的文章。
如果是喜欢,那就默默的写,写作只为取悦自己,名与利,只是你爱好的衍生品罢了。
最怕的一种人,是半吊子,在此岸望彼岸,两头不到岸。
明明心里喜欢写作,却被爆款文章弄的很难受,渐渐开始玷污原先的文章。
明明就是想要出名,但是又觉得还想保持一点写作人的操守,“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
试问,你连自己写作的目的和初心都无法确定,“自己”都“见”不清,连第一重境界都达不到,又如何去见天地和众生呢?
见自己的第二重含义,是作品的境界。
前面已经说过,阅读量、喜欢数、评论数不是目的。
但却可以是标准。
当你按照自己的喜好写下一篇文章,发表出去的那一瞬间,它再也不是你日记本里的一个美丽秘密,而是一个投放市场,等待简书读者检验的产品。
有些人常常感到很困惑:我用尽真情实感写的一篇文章,为什么编辑拒稿,反响平平呢?一枚石子投入湖里,都该激起一点涟漪吧?
下面我就要说的,是作品的境界。
日记这种文体,是我们从小学就会开始写的,写了几十年,现在还在写。
这种文体毫无难度,通篇的“我”。我今天做了什么,我是怎么想的,我的感情出现了什么波动。
说得好听点,是真情实感。说得难听点,是流水账。
读者只能从你的文章里面,看到你自己。
而除非你是大V,你有拥簇者,不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很少会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你说你自己——毕竟,人们并不感兴趣你是谁,并不想看通篇的“你”,人们缺乏共鸣,甚至对你出现的感情莫名其妙。
有人说:那我就是想写我的感受,不好吗?
好,你能迈出坚持写作的第一步,已经甩下了很多人。
但也不得不承认,写作的感情无高低,但作品的水准有高低。
就像从日记,到随笔,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到长篇论文报告,随着年岁和学历的增长,我们写作的体裁,难度和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大师的作品之所以水平高,是因为千千万万个人从他构建的世界里中看到了自己。
我相信,很多人会很想知道,如何跳脱“自己”的桎梏。
那么请进入第二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见天地
如果说第一重境界,像是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目之所及,明明是“自己”的视野,却误以为这就是天地。
当然,青蛙也有青蛙的自得其乐。但你若听了外面的天地壮阔,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向往,不甘心只困在这圆形的狭隘的天空,奋力一跳——
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了第二重境界:见天地。
天地虽大,却也江湖险恶,难辨是非,但你会爱上它的。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山之后还有高山。一个人,见到自己是何其幸事。而当你不甘心只见到自己,又努力又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走进一片新天地。
见天地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阅读和输入,进而不断改进自身。
就拿简书来说,不就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宝地?
我读到连载主编一鸣笔耕不辍连载的精彩故事。
我读到饱醉豚犀利的文笔和强势的思想价值观输出。
我读到金芽儿姐娓娓道来,如春风和煦的文笔。
我还读到很多精彩独到的影评,真想冲破屏幕,去讨教一二。
每个人的文章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更不用说,那些大师的作品,古今中外的名家。
钱钟书、鲁迅、萧红、张爱玲、余华、刘瑜......
托尔斯泰、契诃夫、卡夫卡......
东野圭吾、村上春树、川端康成......
我只是列举了几个我喜欢的作家,在写作上这样闪闪发光的人浩瀚如星辰,你自然也可以找到你所仰慕的写作大家,去细细研究他的风格,锤炼自己编写情节、塑造人物、精准用笔的水平。
可以说,你走进了写作行的顶尖领域,发现原来天地间竟然有一些和你有着同样信仰的人,照见你的渺小。
你前期只有不断学习,找准一个你喜欢的风格,不断模仿名家。到最后,才能形成你自己的独到风格。
当你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可以和志同道合的高手可以不断切磋,相互探讨,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成为让所有人仰望的高山。
第三重境界:见众生
“我曾经看山是山,而后看山不是山,而今看山还是山。”
这句话非常的有深意。
电影里,当一个人见到了自己,也见到了天地,成长为武术高手,一代宗师,必然渴盼反哺众生。
管他“东方不败”“独孤求败”,就算真的称霸武林,成为顶级高手,甚至没有对手,但又有什么趣儿!
我们说侠之大者,往往是张三丰这样的人。把自己的武功在武当门派传递下来,收了一众弟子,弟子传弟子,又在民间做好事,这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一开始,我们写作的小格局,是“见自己”。
最后,我们写作的大格局,返璞归真,还是“见自己”——却是见到千千万万个自己。
在我的理解里,见众生,就是一个写作高手,作品里眼见民间疾苦,世间困惑。他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反哺给大众,启发大众,让大众有所共鸣和收获。
当你已经成为了一个写作高手,技巧高超,追随者众,一言一行都举足轻重,你又会作何选择?
咪蒙是一个拨弄文字的高手,却选择了通过爆款文章把粉丝“变现”,甚至传输一些充满戾气的价值观。
我不评判她是对是错,我只是觉得有点遗憾罢了。她本可以走进第三重境界,“见众生”,成为时代名家也未可知,如今,却只成为了一个浮躁的时代红人。
托尔斯泰是一个贵族,可他却是一个“平民化”的人。他擅长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
俗话说,作品见人品。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
他更是有一颗“平民树”,如果有平民遇到什么困苦,可以来树下摇铃。托尔斯泰就会把平民亲自请上去,和他聊天对话,尽力帮助解决疾苦。而这些和平民的交流,也成为他作品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还有,我最爱的老舍作品是《骆驼祥子》,虽然我们读的是祥子的故事,但我们知道,在旧中国的时代,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祥子,有千千万万个上进的、健康的祥子,最后却变成了那堕落的、腐坏的祥子!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直企图变笔为刀,刺痛国人麻木不仁的灵魂!他文章中的很多道理,在今日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普世意义的。
真正的大师往往执一支冷峻的笔,怀一颗悲悯的心。他们名气甚高,却从不哗众取宠。他们的作品里可以看见众生,反映众生,敲打众生,启迪众生。千千万万个人可以在他们的作品里看到自己,有所体悟。
这才是真正的大境界,仰之弥高。
PS. 我现在,只能说是那只刚刚跳出了第一境界的青蛙,还在不断求经问道,在第二境界里钻研琢磨。
有时看到某些精彩的作品,也会有些沮丧,觉得“写出这样好句子的人,我怕是永远赶不上了”。
直到把三重境界与写作联系起来,我才领悟:
哪有什么巅峰,我们不过都是登山人罢了。
即使攀至一个山头,远远眺望,景色壮观。却永远还有下一个山头、下一次攀登。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只要有心上路,我们终将登至写作的山头。
如果你有这样的追求,欢迎喜欢或者收藏这篇文章,好在自己的写作之路上,时时刻刻勉励与审视自己。
写作路漫漫,与君共勉。
作者简介
我是林雪原。95后狮子女。写作是最擅长也坚持最久的事。
在简书写书评影评,还有同人故事,光怪陆离,脑洞清奇。常昼伏夜出,深夜写字,一向认为好的文字不作指导,只作陪伴。
“其实,我是一个作家。”要像天仇和星爷那样相信自己。
“写作路漫漫”系列精彩文章:我们可能冤枉了鸡汤、干货、APP、书单文
网友评论
其实,每个人都是芸芸众生一员,难逃七情六欲,真正能逃脱的大都是高人,压抑人性不算,因为压抑人性本身就身处欲望的泥潭,难以自拔。故学会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看清众人的一个过程,人总习惯对比,拿自己与他人对比,企图从中可以找出关于自己目前情况的某种解释,来得以某种心里上的安全感,符合自我认同的给以肯定,不同的做出批评,但网络现象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倾向于批评,因为理解他人需要从他人角度出发,人性是喜欢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的,也因此喜欢给人贴“标签”,诸如“女神”,“屌丝”等,却对自己却鲜有见解。
工作的这些日子,见了一些人,以人为镜,见人思事,也不乏对一些人感到可惜,明明学历,资历,智商都高周遭人好几个等次,却在一些小问题上捉襟见肘,最终其发展不难预见,也有这么一些人,总是可以简单而又自然地影响氛围,从细节给人以各方面的安定感,即使后来离职发展也无需担忧。后思之下,有一些粗见。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长远,犹如下棋一般,可预见之后多少步,这往往决定你当下要下的“这一步”。但是事事多变,现实有时候比下棋变数更多,这时候需要的就是那一刻的“你”,你是怎样一个人,其想法与格局直接影响那一刻的选择,而正是这么一些时刻与瞬间构成了我们的一生,能力与目光可以影响你的未来的判断,但决定不了你的一生,决定我们一生的,归根结底是我们是怎样一个人。
放眼未来,我们最应该关注的还是“见自己”,只有见好自己,你才有资格去“见天地”,乃至于“见众生”,而大多数人连自己都看不清,就已经在讨论众生,也未免过于自大了。初中时候看《三个火枪手》,很喜欢里面一句话,“one for all,and all for one”,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所以后来不经意考虑问题,慢慢习惯从他人角度考虑,突然某一天有一种错觉,他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我可以很容易理解,仿佛最不可饶恕的行为后面也深藏了一个呐喊,只是他们不懂表达。慢慢地对人生有个小目标,将来他人有困难之时,我希望自己有能力施以援手,仅此而已。从来不敢企求洞察天地,知晓众生,寥寥此生,看得清自己已然足矣。
以前我也把“境界”二字挂在嘴边,并视之为精神的最佳养料。
强调一下,我是94年狮子座,所以支持你一下。
可是慢慢的,我感觉,境界这东西只存在于那些既得利益者身上,当人家享受了万千浮华,体验了大起大落之后,才会将一些东西真看透。
就像现在很流行“女神”这个说法,当真正接触到所谓的“女神”后,才发现,原来她们也拉屎放屁,她们也逗比犯二,她们也曾歇斯底里,也曾放声狂笑,
原因就是她们也是人,难逃的就是人性,真正的人性是大同小异的。
这个世界最可笑的就是“拥有者”和“追逐者”之间的游戏,前者利用了后者的心态,后者低估了前者的智商。
就好比王思聪,丝毫不装逼,丝毫不拘束,有啥说啥,因为人家无所谓。有人说,他天天炫富,还叫不装逼?我去,相比人家几千亿的资产,一辆几百万的车也叫作炫富?就像拿着一个千元的智能机,在幼儿园小朋友面前说:看,我的手机可以玩植物大战僵尸。
人可以暂时的压制人性,却无法彻底的改变人性,也许那些压抑了一辈子的人就被称作了“高人”“伟人”。
境界这种东西,无非就是:得到了才发现,也就那样儿,该尝试的已然感受到了,生无可恋了。哦!明白了,其实,人活着,和其他动物没什么区别,就是生存,繁衍,死亡。
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后来,看山是魔,看水是鬼,
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山变成了小土坡,水变成了小池塘。
我又胡说了一大堆,不说了,我要去搬砖了。
但我想这个世界上追逐多众而达到者少,就像追逐者会给自己打鸡血“我挣到10万 走上人生巅峰的另一重境界” 但是王健林可以轻松说出“小目标是我先赚他一个亿”
境界本身有没有那么好不知道,但它对每个未达到它的人都足够诱人,享受这个追逐的过程,也就够了。
我在中学时代看的是普希金,屠格涅夫,红楼梦,王朔等等,看课外书时间远多于看教科书,那时觉得世界真美好,可到高考时才发现作文只有五十分,而不是七百五十分,和你一样去了某著名非985非211,最直观的结果就是毕业后机会比985211少很多,虽然可以凭借努力弥补回一些,但现在想的最多的是当初有捷径摆在面前为什么还要绕弯难为自己呢?
在大学,和你同龄时研究的是泰勒斯,柏拉图,第欧根尼,钟国兴,傅佩荣这些,我坚信哲学可以看穿世界,改变世界。但我毕业时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怎么用哲学思辨去解决有闲心继续研究哲学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解决了,因为哲学不拿出大量时间精力深入研究,剩的只有忽悠;还因为生活里充满了诡辩和悖论,逻辑只能梳理常态,面对无常时会一片空白,比如我二姨在刚过去的平安夜里因意外事故而离世,我用哲学挽救不回她的生命,甚至弥合不上内心的伤口。
我二十五岁时,一位才华横溢的江南作家把我带进文学圈,我们是忘年交,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文字真的好,他喜欢我是因为在我身上看到了他年轻时的影子,让他感到又年轻回去。他坚信我的写作起点要比他高,因为我第一次写诗就被收录进诗歌年鉴,第一次写小说和散文都发表在知名刊物上,很顺利,什么书评影评的也写,也认识不少写字的朋友。直到我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征文活动,拿了一等奖,我就基本放弃了文学的道路,过程很简单,我朋友是评委,我给他几条烟和一些土货,他和别的评委打打招呼,就这么得奖了。有时候写字的操守就是几条烟,谈拯救众生是一厢情愿,所有人最终的写字目的都是拯救自己,拯救不了起码能麻痹自己,安慰自己。
在文字圈里混了几年,发现那里和机关作风一样,得论资排辈,得讲背景和门路,不排到你,或没人捧你,写到大出血都没人甩你一个创可贴。四十岁的作家在里面只能叫娃娃,五十岁叫青年作家,七老八十了资历混到了,可以对任何人指指点点,连抽筋一下都是神仙放屁不同凡响。这个圈子里每天都有一群老头子老太太互相吹捧,互相谩骂,每年都有“”惊世骇俗可流传五百年的”伟大作品诞生,什么笔会交流会研讨会甚至代表会天天开,可你感觉到这圈子的存在意义了吗?话说纯文学圈子的文字技巧还真是强,各种无名大咖为文学剖腹殉道,不是简书这种真挚又真年轻的圈子能比的,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殉的魂飞魄散,尸骨无存。
所以看透的,转身走向市场化写作,比如咪蒙。你对咪蒙感到遗憾时,我对咪蒙感到欣慰,我承认她现在的势利写作不是她真实的水平,已经烂到了街道办,越写越不明白,但她人肯定是越活越明白。一个在媒体圈和文字圈里泡了近二十年的女人肯定是看到了很多阴沟才逼的爬到今天的位置上;一个年少时惨淡,青春时被爱情劈腿,立业后开公司破产,成家后老公得肾萎缩,自己也马上因癌前病变而做手术的中年女人,每天拿出最精神的一面给众人,兼顾挣钱救老公命,难道不美吗?那些整天拿人生大义,文以载道的说辞痛批她的人,遇到她的经历不一定蜷缩在哪个地窖里发霉,遇到她那样的挣钱机遇,说不定会第一个脱光了扑上去。
我没咪蒙那么心大,但也经历不少,到三十岁时我就已经不再写字,武功尽废。到三十五岁时,整天研究的是怎么当官。
我说这些,不是要你放弃写作这条路,相反还会支持你现在的想法,因为人在除了梦想一无所有的年纪最幸福,对幸运概念感受不多时最幸运,我多么羡慕你的年龄?人生最痛回不去。
写字最难的是不忘初心,最不可能的是回到原点,毕竟人在生活的染缸里会变的,此一时彼一时,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很难对等,甚至难以对话,如果这个不算问题那么天下也没有转身的爱情。我们爱好写字的人,和曾经爱好写字的人,如果有一天能做到返璞归真,肯给人之初的自己点上三炷香,抹上一把辛酸泪,就是圆满。
所以二十岁,谈理想正适合,谈境界还早。境界这东西,除了下狠心坚持,还得需要阅历和伤痛,和一点命运捉弄。除了文字里绚烂的江湖,还有诸多非人力所能及的人生坎坷,需要我们想着怎么迈过去,过程是难以回避的。而那个过程,人通常是焦头烂额,没时间或心情写字的。所以哥除了在你这里说些事实可能外,还会鼓励你好好珍惜眼下最美的时光。
不过现在想这些还太早了,我也刚在简书写文一个月。看到很多大神的经历,觉得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们勤勤勉勉写好自己的文章,各种机会自然就上门了,很是羡慕。还是先踏踏实实写作,努力坚持下来,就算没什么大的成果也是一种自娱自乐~
至于对写作的热爱,显然你在我之上,你走市场化写作的路更合适,所谓文学圈子建议不要介入,那里很浑很无趣。
其实,看到这篇文章的,以及写这篇文章的我,不可能是那么的纯粹的,肯定多多少少沾染了一些市场的气息,不然根本就不太可能一直用简书了。
我一开始真的就是只是自己在日记里面写一些零散的文字,好多都丢了,直到看到有一些人拿着文字去赚稿费,甚至去赚名声,才意识到自己可以把爱好变成擅长的事,可以让更多人听到我的声音,也是内心深处会渴望别人对我文字的肯定。
我承认这篇文章是有些过于理想主义,所以开篇就有说,大家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在写作这条路上对纯文学还有一些追求的话,那么不妨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而希望看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知道如何磨炼自己的技艺,而并不是纯粹迎合受众口味。就算没办法改变这个世界,甚至也没办法不被这个世界改变,但最起码可以不要改变得那么彻底,不要改变得自己都恶心自己。
至于你说的写作道路上要论资排辈,其实韩寒刚刚出道的时候,也是席卷文坛之势,有很多资历很老的文学家也是痛斥批驳,但是韩寒还是火得一塌糊涂。其实对于这些人,想想看也是,守了纯文学一辈子,却比不上一个时代的弄潮儿。但是细想,这又很公平,不说经验和资历,能者上。咪蒙也是,其实我有关注她,很心疼她的经历,也看不上那些撕她的自媒体,只是觉得有点遗憾。虽然能赚钱固然是好,她可能也乐在其中,只是我一个局外人的一点一厢情愿罢了。
这可能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读者的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错。甚至也不能说是错,只能说这个时代是这样的。
我现在在积极寻找写作的渠道,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我和您一样,从小就喜爱写作,也是班里的佼佼者,所以更加希望能在这条唯一热爱的道路上有所建树。
但您的话也警醒了我,不管是人生还是写作也好,都要有自己的优势。就像写作也有“知识型”写作,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里,有很多日本计算机发展的知识;还有16年起点中文一个声名鹊起的新人,文章里有很多关于美食的知识,和那些早变成套路的网文一点也不一样,让人眼前一亮。所以只一味嚷嚷着写作写作,很容易陷入“把创作欲望当创作才华”的陷阱。不如不断的学习扩充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反哺写作。
就算真的有那么一天,因为家人和社会的压力,我不得不成为一个现实的人,我想我也不会完全告别写作的。我也会感激这段曾经这么热血的时光。
无论如何还是谢谢您!您的肺腑之言真的很真诚中肯,让我受益良多。也希望以后可以就做文和做人方面和大哥多多交流呀!
也祝你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