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 宋人及楚人平(五)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4-04-19 08:15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宋楚交战九月有余,彼时的战场上呈现了一种胶着的状态,宋楚双方均损失惨重,宋国境内已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悲惨境地,而楚国呢,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

    其实这场战争已经失去了打下去的必要性,宋国虽然已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但头可断血可流,城池不可丢;而楚国久攻不破,口粮也所剩无几,基本上也维持不了几天,所以再战下去毫无意义。

    面对这种尬境,楚王自是心急如焚,如若就此撤兵又心有不甘,所以他迫切地想知道对方的现状,于是派司马子反前去打探敌情。

    子反登上土堙欲探听敌方虚实,而此时的华元看到了土堙上的子反,于是,楚宋两位大夫在土堙上会面了。

    两位仁义之君的会面是苍生之福,百姓之幸,他们坦诚相待,彼此互勉,他们志同道合,有着相同的目标,就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去阻止这场战争继续发酵,避免更多的生灵涂炭。

    宋楚两位大夫在土堙上定下君子协议,于是子反回去复命。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

    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交差,庄王赶紧问:“敌情如何?”

    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那边已经不行了,快顶不住了。”

    庄王一听来了劲头,到底怎么回事?

    子反说:”已经到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的惨不忍睹的地步了。”

    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庄王一听,高兴了,说:“呀,太好了,真想不到他们都到这种程度了,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凯旋回去。”

    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司马子反一听,赶紧拦着说:“大王,不可,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

    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

    庄王一听,大怒道:“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你到底是哪头的?”

    见楚庄王生气了,我们来看看司马子反是如何解释的。

    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

    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我就在这里安营扎寨,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拿下宋国再回去。”

    估计此时的楚庄王已经是气急败坏了,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就算没粮食,我也要在这住下来,非把宋国拿下再走不可。

    庄王这话太不理智哈,完全是气话,也不现实,粮食没了,住这儿又有何用?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

    此时的子反是很清醒的,这是给庄王撂挑子的节奏啊,你爱咋咋地吧,反正我是要回去了。

    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楚王无奈,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子反很有刚哈,居然敢正面顶撞君王,而楚王呢,被臣子顶撞,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是借坡下驴,听从了子反的建议,顺势退兵,为何?

    这不仅仅是因为子反是楚庄王的亲弟弟,更重要的是,子反能够抓住有利时机以及庄王的性格,因为他了解庄王当时的心思。

    而庄王明知子反与宋国大夫互通军情,泄露军机,且当面顶撞自己,他本可以有一百个理由弄死子反,但楚王并没有治他的罪,不仅因为庄王是个贤名的君王,主要是因为子反的做法正中他下怀。

    其实,楚王早就不想打了,因为他已知晓宋国的情况,明显就是报着玉石俱焚的态度,而楚国自己的粮草也供应不足,再硬拼下去,只能是鱼死网破。而他之所以一再坚持,不过是碍于霸主的颜面,不好主动撤兵罢了。

    现在,子反的做法正合他心意,所以就顺势借坡下驴了。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国大夫主动讲和。而他们都是大夫,怎么《春秋》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

    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呢?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春秋》当中对于这两个大夫私下议和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首先两位大夫化解了两国面临的困难,于国于民都是善举,这是肯定的态度

    但两位大夫毕竟是臣子,而不是国君,没有权利决定战争是否终止,这是自作主张,这种做法属于越权行为,叔不能提倡的,所以对他们还有一点批评的态度的。

    批评的态度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就是本文的标题,《宋人及楚人平》,把他们两位都称为人,而没有称大夫。

    古时,人和大夫的称谓是截然不同的,人更多的是用来称呼平头百姓,所以,这里含有贬低的意味。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宋人及楚人平(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ny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