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 读书· 推文汇总永冬泩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西厢记》: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作者: 漫讀時光 | 来源:发表于2023-11-24 22:1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读书,文责自负。

    实甫斟酌才情,缘饰藻艳,极其致于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孺,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
    -﹣明·王骥德
    一、缘起与转折

    祝福两个有缘人缔结良缘,你也许会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知你是否了解过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有着曲折的故事,它来源于《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门,并称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

    直到金代《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西厢》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作结。

    董解元对《西厢记》的突破: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

    二、内容

    昨天去参观博物馆,看到了《西厢记》展,有些惊讶又有些惊喜,《西厢记》走进我的视野,是以别样的方式——画珐琅《西厢记》、青花《西厢记》、青花五彩《西厢记》、粉彩《西厢记》……看着那些器皿上画着的《西厢记》人物故事图,仿佛在那些旧的记忆里寻找着自己阅读过的踪迹,加深对那些故事的印象。

    展厅里把《西厢记》分为四折,每走进一折就仿佛重新打开《西厢记》的大门,重温与重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思想的“新生长。”

    走到尾部,有个“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永远年轻!”的角落,在那个角落看到流星滑落,降落着爱情箴言,总有一句箴言,让你觉得这样的爱情是你想要的。

    第一折  元曲何谓?

    《西厢记》是元曲的压卷之作。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的通称,包括元曲和杂剧。散曲为韵文,杂剧则是以曲文为主体,融合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综合表演艺术。元杂剧有成熟的剧本,内容雅俗共赏,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元杂剧形成了专业化的演出体系,是中国第一个成熟的戏剧形式,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里程碑。

    第二折 西厢何解?

    《西厢记》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元杂剧作品,讲述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两个“有情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世俗的重重阻力终成眷属的故事。作者王实甫通过峰回路转的戏剧结构、绮丽动人的语言艺术和出神入化的人物描写,表达了对婚恋自由的赞美。作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具有浓厚的反封建色彩,一经问世即“天下夺魁”。

    第三折 情为何物?

    《西厢记》问世以来,迅速风靡朝廷庙堂、市井农家,并在流传的过程中,突破戏曲表演和文字传播的范畴,以图像演绎的方式再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体验,寓“情”于“物”,借“物”传“情”。同时,随着中国瓷器在近代欧洲的广泛流行,绘有《西厢记》纹饰的瓷器作文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乘着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漂洋过海,用独特的中国式爱情故事打动西方,成为中国故事海外交流的典范。

    第四折 曲短情长

    《西厢记》被视为“情词之宗”、“丽曲之最盛者”、“天下之文”。它因为对“情”的描写与歌颂和超越时代的反抗精神常常被视为移人性情之作,多次遭到官方禁毁,却屡禁不绝,在民间广为流传,版本层出不穷,演绎经久不衰,并形成一股文化热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爱情观念塑造影响深远。

    尾声

    一部《西厢记》,短短万言,却因其故事、人物、曲词的广泛传播凝结成一种具有浓厚相思之情的爱情意象,跨越时空,流传千载;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寥寥数语,却道出人世间普世性的爱情理想与人生追寻,和中国人崇尚圆满的民族审美心理相一致,和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应,西厢月上,情动千秋。

    这世间情尽万物,

    这世间爱溢流年,

    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永远年轻!

    三、评点

    《西厢记》问事以后,很多的名家对其有着很深的影响,很高的评价,其中对它的评点最要提的是李贽、金圣叹。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明代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主张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提倡尊重妇女、婚恋自主。李贽推《西厢记》为"天下至文",对它的评点细致、全面,提出的"叙事如见""传神""化工""见精神"等评点,体现了明末社会"以情为本""以自然为至境""尚趣"的审美倾向,深化了戏曲的艺术境界,是《西厢记》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对《西厢记》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圣叹(1608-1661),本名金人瑞,字圣叹,斋号彻庵,江南吴县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并开创了细读文本的文学批评方法。金圣叹奉《西厢记》为"天地妙文",将其和《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并列为"六才子书"。他对《西厢记》的评点"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创意独特,细致人微,其"第六才子书"版《西厢记》出现后"世只知圣叹《第六才子书》,其余古本多不知也"。金评《西厢记》代表了古代戏曲评点史上的最高成就。

    四、对后世的影响

    随着《西厢记》的问世,赢得了很多的赞赏,也在舞台上不断地演绎着,甚至把其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形成了画珐琅、西厢瓷式的文化产物。

    画珐琅

    珐琅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又称"珐琅釉",亦可泛指施有珐琅釉的器物,即"珐琅器"。画珐琅是珐琅器的品种之一,也被称为"洋瓷",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琅。画珐琅工艺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在清康熙年间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西厢图式是画珐琅纹饰的重要创作素材。

    西厢瓷

    西厢图式在瓷器上体现的最为明显,甚至衍生出一个专门的瓷器品类"西厢瓷"。明清《西厢记》演出和插图的繁荣直接影响"西厢瓷"纹饰的面貌,清代景德镇制瓷技术突飞猛进,为瓷器纹饰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持,瓷器画工在创作时,根据器形和市场需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上西厢世界。

    五、写在最后

    什么样的爱情是理想爱情,很多人脱口而出:“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到底指待的是什么,有人说三观与兴趣爱好,有人说家庭背景,有人说家庭环境……我觉得门当互对不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更重要。

    《简·爱》写过: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

    真正的门当户对,是精神的契合、思想的同频,两个人相似的三观,心灵相同,相互欣赏,彼此陪伴,共同成长,这样的爱情婚姻才会历久弥香。

    最后,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写于2023/11/25-46  江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厢记》: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wn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