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笑的通用理论
这是一个2000年才发表的理论,搞这个理论的牛人是马里兰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罗伯特·普罗文(Robert Provine)。普罗文研究“笑”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他是深入到各种场合观察,积累大量的数据。普罗文的研究,有三个洞见 ——
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我们笑的次数是独处时候的30倍。笑,是一个社交表情。
两人对话时,说话的人笑得比听话的人要多50%。笑,是为了传达一个信息。
不仅仅人会笑,有些动物,比如黑猩猩也会笑。有些不会笑的动物,也会一种类似于笑的肢体语言。
那笑到底是要传达一个什么信息呢?
有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小婴儿躺在床上,你想做鬼脸逗他玩。如果你每次做鬼脸之前先对他笑一下,小宝宝看到你的鬼脸就会笑。可是如果你不笑,单纯地跟他做鬼脸,那小宝贝不但不会笑,而且还可能被你吓哭。
笑传达的信息,就是“别当真,我是开玩笑的。”
两个孩子在一起玩闹,甚至两只猴子在一起打闹的时候,一会儿打一下一会儿追一下,到底是恶意的还是开玩笑的?必须发出声明是玩闹的信号:猴子是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人类是用笑。
笑,代表这是一个假危险 —— 看似危险,其实很安全。这本书的作者西姆勒,第一次打枪的时候,开枪后有个后坐力,他很惊讶于这个后坐力,然后他马上就笑了。西姆勒就自己分析,说我为什么会笑呢?感受到后坐力他的第一反应是这很危险,但是马上他就意识到这个并不危险 —— 他一笑,就等于告诉自己和周围的人,我虽然在开枪,但是我这里很安全。
笑,就是在安全和危险的边界线上走一下,然后落实到安全。
为什么笑话会让人笑?笑话是“温和的违反” —— 看似是在说一个不正经、甚至有点危险的话题,但实际上很安全。为什么我们看到别人跌倒会笑?因为我们知道他没事儿。如果是一个老人跌倒了,你就不会笑,因为那可能是真危险。
如此说来,笑会暴露我们心目中危险的边界在哪里。同样一件事儿,别人没笑你笑了,那就可能说明别人认为这个事儿很严重,而你没当回事儿。
笑还可能暴露关系的远近。同样是一个人跌倒了,手里拿的东西撒了一地,只要他没受伤,这件事儿就既可以认为是挺严重不应该笑,也可以认为无伤大雅可以笑。如果你跟这个人的关系很近,你就不会笑。但如果你对这个人很疏远,你就可能会笑。
——万维钢《日课074 | 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知道的知识》
去爱、去恨、去了解
有一次,我课上的一位女士,讲她如何用讨好的方式对待男友。我的一位朋友就对她说:你不能这样做,你这样做的时候,既没有尊重你,也没有尊重他,更没有尊重你们的关系。你该按照你的本心,他伤害你你就报复他,这样才能教他如何正确地对待你,这才是对你、对他、对你们关系的尊重。
依照海灵格的说法,爱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多;恨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少。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今天讲的很多案例,是讲人们惧怕恨,把恨藏了起来,不在关系中表达,可这时恨其实还在自己内心,并没有消失,于是恨就会去攻击自己,或者攻击关系。
其实比起恨来,我们同样惧怕爱,甚至是更惧怕爱。有一次,在我主持的一个小组中,谈到充满激情的爱,一位女学员说她这辈子没有对任何人产生过这份激情。她那时已近40岁,怎么可能没有过。我请她再想想。她突然间想了起来说,啊,有过,但是那太可怕了,因为会全身心地都放在对方身上,完全失去了自我,好的时候像天堂,坏的时候像地狱。
可是,我曾经在微博上见过一个调查问:你后悔曾经轰轰烈烈的爱吗?大家的回答大多是,身处其中时,会后悔,但年龄越大,越是不会后悔。还有很多人回答说,真正后悔的是曾经有非常心动的人,但当时没有好好去爱。
我印象极深的一个故事是,一位几百亿身家的男人,在五十岁时突然遇到了一段充满激情的爱,这时他发现原来这才叫活着,而他以前的人生像是虚度了。
现在特别流行“佛系”这个词,我也算对佛学有些了解,我觉得人必须要充分活过,在关系的世界里充分展开过自己。否则太早就波澜不惊,很容易只是“负爱、负恨”而已。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去了解”。比昂所说的K,既指Know,动态的了解,也指Knowledge,静态的心灵知识。他认为,了解要在真实的互动中,在爱恨中去完成,如果只是静态的了解,那就是负知识。比昂的一个弟子,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震撼的说法:“了解即拥有”,意思是彻底了解了一个人,就像是彻底拥有了这个人,即便你在外在上失去了他,他也永留你心中了。
从根本上讲,我们是出于对失去的恐惧,而不敢去爱。爱得那么深,再失去就太痛了,然而等你真正了解了一个人后,这在心灵上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拥有,不会失去,你的心灵会因此变得更加饱满乃至圆满。
这也是心理咨询这份职业如此迷人之处。我有很多咨询师朋友,他们已经有很好的收入,却转而做了咨询师,而且就算做得再好,也远远没法和他们以前的收入相比。但他们不后悔,因为在和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即是拥有。
愿我们在爱恨中去了解,从而拥有彼此,乃至世界。
——武志红《情感07 | 去爱、去恨、去了解》
三文鱼鱼肉为什么这样红?
无论你是否吃过三文鱼,是否喜欢吃三文鱼,看一下我在文稿当中配的图片就会发现,这种鱼肉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它是橙色的。这在动物性的食物当中,还挺不常见的。那么,三文鱼的鱼肉,为什么是橙色的呢?
其实,这和鱼肉当中所含有的一种色素有关。它叫做虾青素。虾青素就是橙红色的——实际上,这种色素跟胡萝卜素非常接近。所以,有些三文鱼的养殖者会在饲料中添加胡萝卜素,这样,三文鱼的肉色看起来就更加鲜明可爱了——因为添加适量胡萝卜素对人体没有坏处,所以这个做法在很多国家都是合法的。
至于说虾青素明明是橙红色的,为什么却要叫虾青素呢?其实,顾名思义,虾蟹一类的动物身上,也有很多这种色素。而且,在虾蟹的身上,它们会和一些蛋白质结合,呈现蓝色——这就是虾青素名字的由来,也是为什么螃蟹和大虾活着的时候看起来是蓝绿或者灰色的。一旦煮熟,原先的那些蛋白质就失去了活性,不能再帮虾青素伪装了。虾青素这才露出了红色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为什么虾蟹一类的食物再加热过之后,会变成红色的。
——徐来《分类学·动物 | 三文鱼为什么是橙红色的?》
伊斯特林悖论:人的幸福来自相对财富
关于效率重要还是公平重要,在经济学里还有一个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也是到今天还非常流行的。那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在1974年的一本著作里提出的,这部著作叫《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伊斯特林发现,通常在一个国家里面,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里面越有钱越快乐。但如果进行跨国的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和富国的幸福水平几乎一样高。比方说他就发现美国的幸福水平居第一,而古巴则接近美国居第二。
伊斯特林悖论的含义是,在一个社会里面,幸福更主要地来自于相对的财富,而不是来自于绝对的财富。既然是这样,经济发展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个社会里面的人际收入拉平,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平等,有这种感觉他们就能够过得很幸福了。至于财富的绝对位置并不重要。
这种幸福理论也常常被人们用作反对物质主义和经济增长的理由。
当然,这些年来有不少经济学家通过他们的研究,通过更广泛的数据取样反驳了伊斯特林的结论。这些研究当然都是很有意义的。
伊斯特林悖论跟人的愿望相违背
但我自己认为,伊斯特林悖论本身并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基本的原因在于它跟我们每一个个人的努力和愿望都是相违背的。我们人类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更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更美好的物质生活,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在今天大多数文明社会生活的人,都已经从非常繁重和残酷的体力劳动当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是他们展开精神追求的基础。
伊斯特林悖论的一个逻辑错误在于,他在制作问卷的时候,问人们幸福不幸福的时候,人们只能根据他们相对狭窄的经验,而且只能运用他们相对有限的语言来做描述。
无论在穷的国家还是在富裕的国家,问卷问的都是“你幸福不幸福?”这里的幸福和不幸福都是相对的概念。这就好比 在冰冷的国家,他们也会说冷和热;在炎热的国家,人们也会说冷和热。但他们所说的冷和热在绝对意义上是非常不同的。
所以,在对不同富裕程度国家的人民进行关于幸福程度的问卷的时候,如果你只是问他们幸福和不幸福,那么你得出来的结论永远只是一个相对的结论。除非你问他们,你现在是100块钱的幸福,还是1000块钱的幸福,还是10000块钱的幸福,否则他们所说的幸福是不可比的。
所以说伊斯特林悖论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只要人们看到了更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很可能就会展开追求。
——薛兆丰《第187讲丨效率就是最大的公平》
做重大决定时,如何平衡理智和直觉
通常我们做重大决定时,会做很多调查工作,也会咨询家人、朋友的意见,但理性思考的结果有时会和直觉不一样。什么时候该相信直觉呢?《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给出了6条法则,让你在做重大决定时能平衡理智和直觉。
第一,复杂而无关生死的决定,可以跟着感觉走。复杂而无关生死的决定包括买什么车、搬家搬到哪里、找什么样工作等。这时你要处理太多的信息,可能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在搬家时,要考虑的因素就很多,有周边环境、价格、房屋类型等。研究表明,如果人们需要从四款车子或四套房子中选择其一,而随后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无法全心地对自己的决定有意识地思考,反而会做出更好的选择。
第二,列出利弊,再放一放。潜意识和有意识地思考结合,通常是做决定最好的方式,而有意识地思考应该先行。列出选项的利弊,这个过程可以让思考得到满足,某些情况下列出利弊就已经能让你得出答案。如果还不够,那就在列出利弊之后,做些能分散有意识思考的事情,比如爬山、慢跑、散步、下棋等等,但不要无所事事,那会让人思想麻木。深入你的内心,隔绝外部的干扰,你的潜意识会继续解决问题。
第三,对于代价很大的决定,还得理性思考。即使时间紧,这一点也成立。例如,如果有人掉下铁轨,而你的直觉让你在列车驶近时跳下去救人,这或许值得你冒生命危险一试。但如果你只是掉了钱包,那么跳下去就大为不值。理性能辨别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而直觉不能。
第四,注意自己做决定时的心境。强烈的情绪可能改变你的直觉。愤怒、压力、竞争甚至开心状态下直觉给出的答案都会不同于正常状态。因此要自问,这个时候是否应该听从直觉。
第五,多吃健康食物。当我们吃得太多或太快时,肠胃里的细菌数量和种类会大大减少,这会影响向大脑传递信号。所以,多吃可以增加益生菌的蔬菜和发酵食品,保证大脑正常运转。
第六,不再广求建议。问的人多了,大家的建议也会不一致,这时候你听从的可能是别人的直觉,而不是自己的直觉。同时,寻求他人建议会让你觉得自己有义务采纳这些建议。所以在寻求建议的过程中,也需要时不时停下来静一静,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以上就是在做重大决定时,平衡理智和直觉的几个法则。
——李翔知识内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