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陪伴营|读《世说新语》(28)顾恺之89/40

作者: 山谷野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2-11-28 21:35 被阅读0次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这段话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返回时,被问起会稽的风光时所做的形容,字数虽然不多,却气象万千,让人想到了山中的奇丽景象,很有画面感,可见其言语的丰富和出色的文采。其实,除了文采斐然,他还被称为他被称“画绝”和“痴绝”。

    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就是现在的江苏无锡人,东晋杰出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出身于名门,父亲顾悦之曾做过东晋扬州刺史殷浩的幕僚,他先后做过桓温和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参军。

    痴绝:思母之情成就的画家

    据说,还是他从未见过面的母亲引他走上绘画之路。他很小母亲就去世了,和父亲一起长大。很小的时候,就磨缠着父亲描述母亲的样子,

    从父亲一次次叙述中他勾勒着母亲的样子,后来开始给母亲画像,画完给父亲看。每次父亲都摇头:“不像,不像。”他并不气馁,一次次修改。终于有一天,父亲满意地说:“就是她,她就是你的母亲。”

    如果说对母亲的爱,成全了一个画家,那么对邻家女子的爱则证明了他的画技。

    传说他喜欢上了一个邻家女孩,清纯可爱,表白之后女孩子拒绝了他,他便画了一张女孩子的像,天天在家里痴迷地看。思念是一种痛,爱而不得更是一种煎熬。

    在心痛之余,他把针插在了画像中女子的胸口,谁知邻家女子第二天便喊心口疼。他又向女孩子表明了爱慕之情,女孩被他的真情打动,答应了他。当他把针取下来,女子的心也就不疼了。这个故事为了突出顾恺之的画画已经传神到夺心摄魄的地步,但未免工于心计。

    画绝:点睛之笔寺庙筹资

    当年建康城建瓦官寺时向外筹资,很多人都向寺庙捐钱,最多超不过10万钱。顾恺之却对寺庙住持说他要捐100万钱。人们纷纷取笑他:“别吹牛了,贫贱如此,哪里来的100万钱?”

    寺庙住持也用怀疑的眼光望着这位衣衫朴素、两手空空的人:“敢问施主何来百万钱?”

    只见他从容不迫,微微一笑说:“我自有办法。”

    他在寺庙里转了一圈,来到一面墙前,说:“我要在这墙上作画。寺庙开放后三日内便可兑现承诺。”

    眼看寺庙建成,这面墙也画好,画面生动,只是墙上的人物都没有画眼睛。

    住持问:“施主为何不画眼睛?”

    顾恺之说:“人物重在神韵,眼睛则正是神韵之所在。请住持贴出告示,如有人愿意,可前来观看我的点睛之笔。第一天来观看需捐十万钱;第二天捐五万钱;第三天随意捐钱即可观看。”

    住持半信半疑地照做,心里嘀咕:真有人会花十万钱来看你画眼睛么?

    顾恺之似乎看穿了住持的心思,说:“画画重要的是人物的神采,眼睛则是传神与否的关键之处,自会有内行前来观看。”

    果然寺庙开放的第一天,前来观看的人就络绎不绝,人们争先恐后观看顾恺之的点睛之笔。只见他把眼睛画上去,那墙上的人物神采顿生,在一双双灵动的眸子中各显神姿,不到三日便积够了百万钱。

    “白描”手法的创造者

    “白描”是一种绘画技法,指用素净恬淡的线条,不加任何色彩的画法手法,也是绘画的基本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用“白描”来出神入化地表达人物精神世界的连环画。

    他的那幅《洛神赋图》根据曹植写的《洛神赋》,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家的敏锐笔触,表现了曹植与洛神纯洁真挚的爱情故事。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年陪伴营|读《世说新语》(28)顾恺之89/4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fr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