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在世时经常说起的农村俗语,至今记忆犹新。
农村俗语,按河南老家的说法叫做俗话,并不是哪一个人原创,而是谦和为上、以孝为先、吃亏是福等等传统文化,在乡间长期积累沉淀,通过口口相传这样一个特殊渠道进行传递,再加上传播者本人朴素的理解和生活的体验说给下一代听,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和传承。
六七十年代河南农村,条件普遍比较艰苦。我们家甚至不能用艰苦这样一个学究式的字眼来界定,而是实实在在的贫穷和艰难。但有一点,至今我们还感念父母,他们所说的一些俗话,虽然平实无华,却给人警示,可以说是在那样特殊的年代,我们所能够汲取到的精神食粮,教给我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增添不被艰难生活吓倒的信心和力量。
01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母亲常说,别把一个人隔门缝看扁了,你咋知道人家以后没有出息呢?哪个人都有点用处。你看地里的喀拉蛋儿(土疙瘩),人一着急也能用上(我们农村过去上街赶集等等,如果偶尔想大便,谁也不会事先揣着手纸,很多人就会找个僻静地方方便一下,用土疙瘩对付对付就完事)。
02木咋,大家都长着鼻子眼
这一句说理更加浅显直白,也就是每个人五官长相都一样、谁不比谁差多少,只要正干,就会有出息。母亲这句话其实和西方“人生而平等”表达的意思比较相近,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
03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
用母亲的话说叫做“吃喝量家当”,也就是朴素的量入为主原则,过日子不能铺张浪费、一切要考虑家当家世。艰难的生活,母亲经常会想方设法去掂对全家的吃穿用度,凡事多核计、勤打算,尽量更合理地安排一家人的生活。
怀念04穷没有扎根,富没有爬秧
我们兄弟姊妹曾经抱怨,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母亲就用这句话来宽慰我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穷不能穷一辈子。长大后,我们的体会更深刻一些,甚至经常假定,如果我们不相信命运终会改变的话,今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05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
母亲在世时经常会说起,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穷窝。又因为母亲喜欢听豫剧、曲剧、越调等河南地方戏,有时也会用戏文来讲些道理。比如豫剧《秦香莲》里面的戏词“吃饭还是家常饭,穿衣还是粗布衣”,说的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能忘了家、失了本分。
06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母亲经常说吃亏是福、经常说凡事忍让,让我们不要置气抬杠、要能屈能伸。有时候还会说“忍一百忍聚金银”,也是退一步天宽地宽的意思。
07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说起来,我们兄弟几个最终通过高考的方式、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在社会上有了一席用武之地,就和母亲经常说的这句话有关。因为家里穷、就一门心思想摆脱现状,学习求知就是我们的出路,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怀念08人要实心、火要虚心
母亲经常说,做人要实诚,别老是花言巧语、谁也不是憨子(河南方言,傻瓜的意思)。而不管是灶台烧柴火、还是生煤炉,都要留出一定空间,便于空气(氧气)进出,火才能烧的旺,母亲不一定懂得这些,但叫我们诚实做人的本意还是很清楚的。
09小时偷针,长大偷银
母亲讲过一个故事:小货郎夏天走村串庄,卖的是针头线脑。一个小孩子光着屁股,偷了一根针夹在屁谷里,回家送给他妈妈,他妈妈夸奖自己的孩子很能干。长大后,已经养成习惯的那个孩子,终因偷窃被关进班房。母亲讲故事时一再说,坏事千万不能干,从小看大、三生知老。其实想一想,高手在民间、智慧在民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不过是这个民间小故事的官方升级版而已。
10不怕慢、就怕站
这句话按照现在管理学的意思,就是行动力的问题,也就是什么事不能光说不练、要有行动,慢的行动也远胜没有行动。当然,母亲这样说,是督促我们要实干、正干,干才会有结果、才能有出息。
母亲明天就周年了,值得记忆和回忆的内容很多很多;从母亲常说的农村俗语说起,感念母亲的可敬和不易,也算是一种特别的纪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