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宁,你走了有整整二十一年了,你出嫁那日,也是这样的天,不冷,却下着雪。”李祜站在皇都城楼上,眺望着北方,伸手接住翩翩落下的雪花,眼角渗出泪来,“那日,我没有送你,你可怪我?你是知道的,我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眼睁睁看着你离开我。”
忽而刮起北风,记忆随即翻涌而来,公元六二零年秋,那日,并不冷,只是破晓就飘起了小雪。皇城中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灯笼、红绸,都是他下令全城百姓日夜新赶制的。色彩艳丽,做工精致。晏府更是一片喜庆的红,红的耀眼。晏府大门前长长的迎亲长队,一眼看不尽首尾。正对晏府的彩舆,那是皇族等级的马车,马车四个上角挂着大红流苏并缀以大红赤玉珠子;罩轿子的帷子选用大红色的彩绸,用金丝银线绣着丹凤朝阳。东方初升的太阳,洒下金黄的柔光,雪在光的照射下格外晶莹漂亮。漫天的细雪,飞旋而下,与那片红相融为一体,那样美。
他曾想以天下为娉娶她为后,但事与愿违,他只能用百家红绸送她出嫁。记忆不断蔓延:晏宁,他的表妹,秀美,优雅,端庄,大气。她和自己,真真的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他曾许下承诺:他会让她成为自己的皇后,她听了浅笑轻颦。他便当她是同意了。终于,他继承皇位,那年,他十九,她十五,顶好的年华。他问她,想什么时候入主东宫?她却说,她不想做皇后,不想入后宫。她说她想做他的谋士,长伴他左右,陪他上朝,陪他骑马,陪他射箭……他心中自是有失落的,可他应她所求,如她所愿。
或许她是对的,她确实是个不错的谋士,无论是内政还是军事她都分析的头头是道;无论是官员间微妙的关系,还是敌国的局势动向,她都看得透彻。他给她封官进品,朝堂上也没人敢说半个不字。短短四年,她便已经是正二品太子少傅,可自由出入宫廷各处。那时,皇长子不足三岁,他便立其为太子,皇长子生母淑妃自然而然成了皇后,外人看来是母凭子贵,但实际上,那不过是李祜想给晏宁一个合适的官职与品阶。
太子女傅之名传遍天下,人们都好奇是何等才情的女子,才能小小年纪担此重任。
皇家夜宴,莺莺燕燕,李祜不自觉注目晏宁。野心勃勃的宁远王李祯一眼相中太子身边的晏宁,当场请旨赐婚。宁远王李祯,14岁从军,驻守边陲十余年,立下赫赫战功,手握重兵,权倾一方。
李祜手握酒盏,手露青筋。只是,李祯年及而立,无妻无妾,且刚刚立下战功,请婚全无不妥。
“晏宁,宁远王请婚,你可愿?”李祜半晌才道。
晏宁款款走至李祯身前:“宁远王殿下名震西北,英雄豪气,臣女求之不得。”
“如此,甚好。寡人亲自为你们操办婚礼。”多少时候,口是心非。
晏宁出嫁的日子定下来了,八月初八,传说中的瑶池大会之日,是个吉日。
初六,李祜带着御绣纺新做好的嫁衣去见晏宁,她试穿给他看,美人红装,宛若仙子。
“为什么,为什么要答应这场婚事?”李祜看着晏宁,眼中满是宠溺。
“如此,才能为你识得西北的一举一动。”她笑着,像是要嫁给心上人一般高兴。
八月初八,她如期出嫁,他没有去相送。她差心腹给他送口信:备人接手西北。
破晓,宁远王京城府邸火光冲天,红彻了半边天。
寅时,诸臣进午门早朝,匆匆忙忙行到一半,被告知早朝取消,一群大臣又交头接耳退了出去。
宁远王京城王府大火,宁远王李祯和新晋王妃晏宁双双丧生火海。这早朝取消也是情理之中。
李祜脑海中,晏宁穿着嫁衣站在火海里,对着他笑。
“阿宁,我该是知道的,你怎么会愿意离开我。”城楼上,雪越下越大,李祜望着远山,“阿宁,如今中原一统,天下安泰,你我可以策马扬鞭,游尽千山万水。阿宁。阿宁。”
公元六四一年冬,李祜驾崩,谥号武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