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已死,作者将亡

作者: 格列柯南 | 来源:发表于2017-12-07 04:52 被阅读239次

    最近写了一篇关于写作与灵感的草稿,还未来得及完稿,却先看了大表姐和西班牙大表哥主演的这部电影《母亲!》。

    《母亲!》美国版海报

    关于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是因为刚拿起来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生命的心流》一书来读,有不少体会,特别是他提出的“心流”一词,以及如何保持“心流”的最优体验,感触良多。


    《生命的心流》

    既然有人以这么别致的方式讲了“心流”,就不妨先看看电影。其实在电影没开始多久,就提到了“心流”(flow)一词,前半部分冗长的铺垫还是没有看出来个所以然了,到了后面情节越来越离奇的时候,才明白了这部电影的主旨:讲的就是作者(诗人,哈维尔·巴登饰)与其灵感(或心流,詹妮弗·劳伦斯饰)之间的故事。


    《母亲!》剧照

    导演就是大名鼎鼎的《黑天鹅》执导者: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想必他应该知道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这人和其关于心流的观点。然而以恐怖片的方式去讲述一个作家与心流(灵感)之间的故事,还是有些新颖的。

    无论是作家还是画家或者是其他从事创作的人,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灵感匮乏,思路干涸。所以古希腊的人将掌管文艺的各种创作灵感予以神话,分别形象化为各种女神:缪斯。

    《阿波罗与缪思女神们》(Apollo und die Musen) - Jan van Balen (1611–1654)

    灵感与创作者和谐共处之时,创作者能感到一种被“心流”充满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一切水到渠成,思如泉涌。在灵感充沛时候,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也最受欢迎。

    因此,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写诗的大表哥荣获众多粉丝,各种宣传推广出镜,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然而,当作家做这些的时候,灵感就离他而去。

    导演在此却用相反的方式展现,是灵感或者所谓的“心流”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身外的杂事将我们困扰,我们忽略了自我内在那种平和和宁静,忽略了带给我们灵感的那个大表姐。

    电影中,大表哥和大表姐所生活的那栋房子,就是我们的心。当你宁静平和时,灵感相随而至,灵感给你带来成功,你却忽略了她。你打开心之门,放进了各种陌生人/粉丝的闲聊,也放进来了电视里乱七八糟的资讯,放进来了嘈杂和熙攘。

    你的心之屋不再平静,你变得浮躁,你无视了那个给你带来成功的宁静平和的大表姐。这颗心之屋里,已经容不下了她。终有一天,她会离你而去,只留给你一颗灵感的化石,当作收藏。

    电影名字叫做《母亲!》,非常有意思的隐喻。孩子就是作家和自己的灵感所诞生出来的作品,而这个作品的权力不是“母亲”的,却被“父亲”拿出来与贪婪的读者共享。

    电影最具冲击力的镜头还是最后,当读者贪婪地分食“孩子”(作品)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读、食用与分享。

    你与灵感的“孩子”

    导演一方面在批判了艺术作品被狂热的粉丝们任意消费,另一方面却无情地揭露了身为创作者,我们是如何残忍地消耗着、欺骗着自己的灵感或灵魂的那部分,去赢得消费者们的欢心。

    作家的悲哀

    然而,影片所希望讲述的东西,却似乎被大众不理解,豆瓣的评分只有6.8。想不迎合市场、不迎合消费者,只能打自己脸。消费者用评分、用票房等方法,告诉你,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要的是你内在的那个大表姐!我们需要被感动、需要看到你灵感乍现,需要能够带给我们感同身受的作品。

    最后,已被作者逼死的灵感,成为了作者放在奖杯柜里的那枚结晶石。一觉醒来,还会有新的灵感浮现。

    灵感还回来吗?

    但真的会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安吉道尔:不会天方夜谭的作者不是真正的导演。。。。😬😬
      • 三儿王屿:原来你昨晚找了那么久,是为了看这个。很有趣的点,我也找电影来看看。
        三儿王屿:@格列柯南 巧妙的缘分
        格列柯南:@三儿王屿 是我昨天想看这本书,今天无意中看到这个电影,觉得好眼熟
      • 蓝柿:嗯,如何保持灵感来源纯粹,是个难题
      • 蓝柿:嗯,如何保持灵感来源纯粹,是个难题

      本文标题:灵感已死,作者将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vr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