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已死

作者: 陶叶夭夭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11:21 被阅读129次

“文本诞生,作者已死”,当作者写出一部作品,在他完成的瞬间,他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已经结束了。因为这个作品,之后都要交由读者来解读,所以他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解释已不具影响力。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小说,一个故事,一篇文学性文章的作者,他的原始本意和初衷,我们是不会知道的,所有的解读都是我们作为一个读者的猜测。

一部《红楼梦》,少年有少年的解读,青年有青年的解读,中年,老年解读又有不同。曾经读过一篇爆文《少年不识李宗盛,读懂已是不惑年》,同一个人,同一部作品,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解读。作品还是那部作品,只是我们的见识不同,赋予了它不同的解读。

所有的解读都是自以为是。对作品的解读,来源于读者的生活环境,思想面貌。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体会和感受不同,对同一作品的解读自然五花八门。同是《金瓶梅》,有人把它读成小黄书,有人把它读成历史书,有人研究《红楼梦》中人物对话和场景描绘中有《金瓶梅》的影子。《金瓶梅》还是《金瓶梅》,并不因为读者的解读而成了别的什么东西。

在简书写文近两个月,收到文章的评论也是什么样儿的都有。赞我文章好的,我知道自己原本没有那么好,但还是非常感谢鼓励。毕竟,谁会贫穷到不能给予别人鼓励,谁又会富有到不需要别人的鼓励呢?对于直接上来骂的,我是连呵呵也不舍得给予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礼貌地表达观点之争的,很感谢您有不同的见解,也庆幸拙文能引起您的思考。对于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对我的指责,我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人要时常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得到警醒,在一片赞扬声中是不会取得进步的。

我们给予别人文章的评论,别人给予我们文章的评论,和我们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所给予的评价,本质上没有不同。文评,书评,影评,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论,那些我们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不过是我们原生家庭另一种形式的体现,是曾经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阅过的人在我们身上的化学反应,以论它的形式呈现出来。

文本诞生,作者已死。文学的特性就是不像数学那样,非要一个标准答案。文学的值得玩味之处,就在于你可以自由想象,随个人去解读文章是什么意思。

文本诞生,作者已死。元芳,你怎么看?

作者已死

相关文章

  • 作者已死

    “文本诞生,作者已死”,当作者写出一部作品,在他完成的瞬间,他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已经结束了。因为这个作品,之后都要交...

  • 作者已死

    你听过多少那些被断章取义的名人名言?你转载过多少整理干货的鸡汤网文?你看过多少所谓的几分钟带你看完某某电影的小视频...

  • 作者已死

    放假的前一天晚上,蔡终于拿出他的吉他,说,给你们弹几首,寝室兴奋极了。 唐在上铺收拾被子,我什么都不想做,托着脑袋...

  • 对罗兰·巴特“阅读文学作品应保持作者已死的阅读态度”看法

    对罗兰·巴特“阅读文学作品应保持作者已死的阅读态度”看法 罗兰·巴特特出“作者已死”的概念,作者未死即文本的意义由...

  • 作者已死,读者该如何?

    多年之前,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死。就像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一样石破天惊。既然作者已死,那么读者无论怎么样读都无所谓了...

  • 沁园春.热 作者:已热死

    沁园春.热 作者:已热死 千里清蒸, 万里红烧; 望城里城外, 热浪涛涛, 各个街道, 基本烤焦; 屋内桑拿, 汗...

  • 灵感已死,作者将亡

    最近写了一篇关于写作与灵感的草稿,还未来得及完稿,却先看了大表姐和西班牙大表哥主演的这部电影《母亲!》。 关于写这...

  • 略谈文本解读

    文/江寒园 我们之前解构《低俗小说》时引用过罗兰巴特的一句话“作者已死”,那么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所谓“作者已死”...

  • 已死

    幻想和现实的 边界在哪儿 饱满和空洞的 分割在何 活着和死去,除 解开我似干枯 似鲜活的 皮肤 触到其下暗流涌动的...

  • 已死

    我的精神已死。 我的希望已灭亡,所谓活着,只不过就真的只是活着而已了。 我是濒临灭绝的最后余孽,我不敢奢望幸福,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者已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lm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