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的智慧》体悟(4)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20-12-07 18:52 被阅读0次

10 由于和不同的[意识限制]结合,诸如种姓、肤色和地位的观念叠置到[本心]之上,就宛如味道、颜色叠置到了水中。

作者在这里举了几个在印度社会常见的观念即种姓、肤色和地位的例子来说明,所谓的意识限制,其实仅仅是一种人为的、固化的观念。

印度是一个非常讲究种姓制度的国家,这种种姓制度将人分成不同的种姓,比如说有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首陀罗种姓等等。不同的肤色社会地位也大大不同,皮肤颜色越浅的人社会地位越高。作者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印度关于种姓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它限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比如出身于婆罗门的人,代表是从梵天的头部出生,他们拥有吠陀经典的解释权,具有法的地位;而出身于首陀罗的人,在印度文化的观念里,是从梵天的脚部出生的,他们一辈子只能从事最低贱的工作,比如清扫街道、厕所、处理垃圾等等。打扫垃圾和泔一下。还有一个种姓叫达利特,意思是不可接触者,这种人走路都要一边走一边扫掉走过的痕迹,更不能去接触婆罗门等高级种姓的人。就算没有直接触碰,只是碰到了婆罗门的影子,也有可能会被处死。

但是所有真正的智者,都明白这些诸如种性之类的概念,其实都是叠置到本心之上的一种人为的观念,并不是生命的真相。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倡导众生平等,不论什么种姓,都可以加入佛陀的僧团,大家平等地相处,一起修行。

商羯罗也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同样提倡众生平等,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印度被称为伟大的圣者。商羯罗和佛陀一样,他们都是提倡众生平等的,因为他们已经彻底地了悟了生命的真相,见到了本自平等的自性本心,可以清清楚楚地观照到对于世俗观念所造成的各种意识限制和这种意识限制的虚幻性。

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比喻,诸如种姓、肤色、地位这种种的观念,就宛如味道和颜色叠置到了水中。因为人们都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所有的味道和颜色都是额外添加进去的,而不是水本身所拥有的。比如说我们在水中添加了盐,它就会变成有咸味的水,添加了糖,它就会变成有甜味的谁,在水中添加某一种颜料,它就会变成某一种颜料的色彩。正如添加了味道和颜色的水,这些味道和颜色并不属于水的本体一样,所有添加在自性本心之上的种姓、肤色、地位等观念,同样也并不是自性本心所本有的,而是人类的意识限制额外添加上去的。

从这个例子推演开来,除了自性本心的本体以外,所有一切二元对立的概念和标签,都是添加到自性本心之上的意识限制。比如之前我们举过的例子,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说我们的姓名、年龄、家庭、工作、性格、爱好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叠置在自性本心上的意识限制,皆是虚幻不实的概念和标签,而不是真正的你。

要见到自性本心的话,只有一层层地突破着各种意识限制,突破这种种的幻相,最终才能见到那个本自清净的、没有任何形象、没有任何概念、超越一切二元概念的本心。

在商羯罗的《自我知识》中,意识限制主要包括三种,即粗身、精身和因果身,其中因果身也叫无明。

也就是说,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最主要的意识限制有三种。一种是粗身,也就是我们的肉身,即由物质构成的身体;第二种是精身,即比较精微的精神性的身体;还有一个是因果身,也是最根本的意识限制,所以也被称为无明。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分别解说这三种身。

注意,作者在解说这三种身之前,他之所以举出这样一个比喻——就宛如味道颜色叠置到了水中,他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不管是粗身、精身还是因果身,对于自性本心而言,它们就像添加到水中的味道和颜色一样,并不是自性本心的本体,而是叠加到自性本心之上的意识限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11 粗身是心灵经验快乐和痛苦的中介,它由过去的[意识行为惯性力]决定,从五种精微元素而来。一种精微元素的一半比例和其他四种精微元素各八分之一的比例结合产生粗身。

粗身,就是我们的物质身体。它是我们的心灵经验快乐和痛苦的中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物质的身体,我们就无法体验各种感受啊,包括快乐和痛苦。

粗身是怎么来的呢?它是由过去的【意识行为惯性力】决定的,从五种精微元素而来。对于【意识行为惯性力】,其实有一个更简单的名字叫做业力。

业力也是佛教中经常提到的概念,它其实是整个印度文化宗教哲学中一个非常传统的观念,是印度各种宗教门派所共同承认的一个概念。所谓的业,就是由人们的身口意行为所留下的痕迹和信息,这种痕迹和信息会对人们之后的身口意的行为产生一种潜在的影响,这样影响主要体现为不断地重复和增强,由此而形成一定的惯性力量,即习气。业力即习气。当一种习气非常强大的时候,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正面的习气带来正面的影响,促成正面的命运,负面的习气带来负面的影响,促成负面的命运。

从自性本心的角度来看,业力和习气的形成,其实是由于不明白世界和生命的真性,从而执幻为实,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执着,然后因为这种执着不断地重复,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的力量。

比如说一个人特别喜欢什么,就会在这方面形成特别突出的意识行为惯性力,比如有的人特别喜欢权势和地位,有的人特别喜欢金钱,有的人特别喜欢美食,有的人特别喜欢音乐等等。那么他的人生必定会受到这种意识行为惯性力的影响,甚至被这种力量主宰一生的命运。

在我们身口意的行为中,每个行为只要它不是在自性本心空性智慧观照下的行为,那么它都会带来一种影响力。所以佛经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无明的状态下,所有的一切身口意的行为,都带有无明的惯性力量,所以也叫作无明业力。

关于业力,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量的流动也同样遵循吸引力定律。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其实都是被我们生命的能量场感召而来。包括我们这一辈子所出生的家庭,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也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而只要我们还没有觉悟,只要智慧的心灯还没有点亮,我们生命的能量场就是无明业力的能量场,必然会在无明中轮回。

而粗身,正是由于过去的业力所决定的,从五种精微元素而来。这五种精微元素就是印度文化里常说的地、水、火、风、空。在佛教中经常说到其中的四种,即地、水、火、风,称为四大。在商羯罗的《自我知识》里,多了一种叫做【空】的精微元素。

其实,在某些佛经中不仅仅有这五种元素,它还有觉和识,也就是地、水、火、风、空、觉、识,合称七大。这七大都是构成生命的精微的元素。而其中,构成粗身——物质身体——的元素,商羯罗认为主要有五种,就是地、水、火、风、空。不仅如此,商羯罗在这里还提出了这五种精微的元素构成粗身时的一种非常精确的比例:在这种五种精微元素中,其中一种元素占的比例为50%,其它四种元素各占1/8,然后由这五种元素共同结合构成了粗身。

比如,有的生命,地元素占了50%,水、火、风、空,各占八分之一;有的生命,水元素占了50%,地、火、风、空各占八分之一。以此类推,或许有的生命,空元素占了50%,地、水、火、风各占半分之一。由此而构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命。

注意,这里的地、水、火、风、空,不是指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而是用这五种现象来比喻五种不同的精微能量元素的特性。比如地的坚固性、水的湿性,火的暖性,风的流动性,空的无形性等。

当我们明白了缘起性空的智慧之后,对于身体的观照,就会产生一些新的体悟。比如,以缘起性空的智慧来观照身体和构成身体的五种精微元素,这是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身体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使是这五种性质的元素,也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的身体从微观角度来看,细胞在不断地生生死死,身体内的物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这些复杂的变化中,五大的相互转变是非常频繁的。所以,我们的身体以及构成身体的五种精微元素,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在快速的变化之中,皆是无常的,皆是无我的,皆是空性的。

但是,对于未能了悟身体和五种元素皆为空性的人们来说,人们对于身体的执着是非常深、非常顽固的。正是对于身体这种顽固的执着,叠加到了本心之上,所导致了本心无法获得其本有的清净和自由。因为我们过于执着这个物质的身体,总是为了这个身体的各种欲望和需求而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这个身体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自己,而且必定有一天会坏灭、消散,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到自然中去,尘归尘土归土。

当我们观照到了身体的无常、无我和空性的时候,清清楚楚地明白它本来就不属于我们,最后也必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放下对身体的执著,从而接触身体带给我们的意识限制。

12 精身是心灵经验的工具,它由五气、十个感官、心念和觉知构成,这些元素都来自五大精微元素进一步细分和相互结合之前。

接下来讲精身。所谓的精身,也就是指更为精微的身体。她是心灵经验的工具——这里更多的是指,我们的感官感知各种现象的功能作用,比如眼耳鼻舌身意等等,这里的重点不在于物质的器官,而在于我们的心灵通过不同的感官而发生的对不同现象的感知的功能作用。我们对身心内外一切现象的感知,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进行的。

精身是心灵经验的工具,它由五气、十个感官、心念和觉知构成。

所谓的五气,在商羯罗的《自我知识》中,指的是命根气、上行气、遍行气、平行气、下行气。在中医和藏密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所谓的十个感官,在商羯罗的《自我知识》中,由五个觉知的感官和五个行动的感官构成。五个觉知的感官是眼、耳、鼻、舌、身,这里的身也代表了皮肤。五个行动的感官,是指两只手、两只脚、还有肛门和生殖器。这里的y感官,重点同样不在物质器官本身,因为那是属于粗身的部分,精身的部分,是指能够通过这些物质感官发生感知和行动功能作用的精神系统。

在精身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其实不是五气和十个感官,而是心念和觉知。因为眼耳鼻舌身,仅仅是感知现象的工具和通道,最终对于各种现象的感知是通过觉知来完成的。

这里就已经涉及到了地水火风空觉识七大,前面的粗身说的是地水火风空,然后这里的精身中,心念和觉知就是识和觉。识,就是意识分别,也就是分别心的心念。觉知就是觉。所以这里面已经完整地涵盖了印度宗教哲学中的所有七大种元素——地水火风空觉识。

这些元素都是来自于五大精微元素进一步细分和相互结合之前。就是说,当五大精微元素相互结合之后,就构成了粗身。而这五大种元素进一步细分,由这种更加精微的能量与心念和觉知的交互作用,则构成了能够感知各种现象的眼耳鼻舌身意——即精身系统。

【精身】系统,它同样是一种意识限制。因为每一种感官都有其本身的限制,比如眼睛只能看而不能听,耳朵只能听而不能看。但是这种限制并不是绝对的。之前曾经见过这样的报道,有的人他的耳朵不仅能够听,而且还能够“看”,比如耳朵识字,就用通过耳朵特殊的听觉达到一种视觉的效果。比如说你拿一个写了字的纸,然后把它揉成一团放到耳朵上去听,然后耳朵就能听出来纸上写的是什么字。有的人就会有这种特殊的觉知能力。类似于这种特异性的觉知功能,在印度有很多的瑜伽师都有这种能力,因为他们的禅定功夫都很高,他们可以在深度的禅定中达到六根互用的境界,这样突破了感官之间的这种界限和限制。

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体悟到,对一切现象的感知其实皆是心识的作用,在佛教的唯识宗中,通常这样表述:一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而用缘起性空的智慧来观照这一切,就会发现,不管这些精微的身体与感官是如何的灵通、神奇,能够感知到什么样的对镜,但其实它仍然是缘起缘灭的,仍然是无常、无我的。精身,同样在因缘变化之中,依不同的因缘条件而存在,也因条件的变化而迁变甚至消失。比如说当我们的生命结束的时候,这些由五气、十感官、心念和觉知所构成的【精身】,也同样会消散,特别是跟这个物质的身体结合的比较紧密的十种感官就无法再发生作用。

不过,你也不要害怕,这些变化其实一直都在发生,生和死只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直就没有停息过。

当旧的生命死去,新的生命也在同时诞生。在新的物质身体形成之前,人在这个中阴身的阶段,有一个更精微的身体,叫做意生身,就是意识的幻化作用所产生的身体。意生身同样具足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并且具有很多的神通力。这个意生身也是精身的一种。

精身,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它同样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它同样是无常的、无我的、空性的。

精身是心灵经验的工具,精身的所有感知能力其实都是来自于自性本心的觉性功能,所以它同时也是我们反向深入体悟觉性的一种通道、一个工具。当我们不再被它的各种具体的感知作用以及感知的对镜所干扰的时候,这时就可以把观照和体悟的重点放到觉知能力的来源和本体上,当我们沿着能觉能知的能力来源去深入观照和体悟背后的本体,我们就能够来到自性本心的本源这里。

所以,精身,它既可以是一种意识限制,可能导致我们对于感官的执着,但同时它又是我们可以借以去体悟觉性、体悟空性的一个通道和工具,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认识它,如何来用好它,如何转化为修行的道具。

之前曾经分享过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就是通过反闻闻自性的方式去深入地体悟觉性和空性,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我们当代人的方便法门。

当我们通过深入的观照和有无,最终终于见到了自性本心本来面目的时候,所有的疑惑都会消散,所有的意识限制也会渐渐解除。我们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本心的作用而已,而本心,本自离于一切相,离于一切垢染,离于一切限制,本自自在,本自自由。

附注:

在印度瑜伽文化中,构成精身的五种觉知的感官,被认为是由精微元素中代表【萨埵】的部分构成;而构成精身的五种行动的感官,则被认为是由代表【罗阇】的部分构成。粗身则对应着代表【答磨】的部分。

印度瑜伽文化认为,有三种主要的【束缚力量】,使我们无法解脱,即萨埵、罗阇、答磨。

萨埵,sattva,代表了智性,善良,光明,轻盈,喜乐,满足,宁静,专注,慈爱,善良,给予平衡,系醒态。

罗阇,rajas,代表了精力,激情,力量,激进,改变,不满足,活跃,扰动,奋斗,行动,带来欲望,引起不平衡,系梦态。

答磨,tamas,代表了物质,愚昧,迟钝,犹豫,消极,灰暗,不活跃,虚幻,粗糙,毁灭,引起惰性,系深眠态。

在某种意义上说,纯粹意识被萨埵、罗阇、答磨所遮蔽。萨埵好似多云的天,比较好地呈现最终本质。但只有纯粹的萨埵才能完全真实呈现终极本质,类似晴空少云。罗阇好似阴雨天,它会扭曲最终本质。答磨就如黑夜,它对最终本质的遮蔽最厉害。

——附注的其中部分内容摘选自《瑜伽是一场冒险》王志成 著

相关文章

  • 《本心的智慧》体悟(4)

    10 由于和不同的[意识限制]结合,诸如种姓、肤色和地位的观念叠置到[本心]之上,就宛如味道、颜色叠置到了水中。 ...

  • 《本心的智慧》体悟(5)

    13 [无明]是难以形容的、无始无终的,它被称为原因,它是叠置在[本心]上的一个[意识限制]。要确知[本心]不同于...

  • 《本心的智慧》体悟(6)

    16 尽管遍布一切,但[本心]并不在一切中照耀;[本心]只在觉知和理智中展示,就如清水或明镜中各种现象的显现和映照...

  • 《本心的智慧》体悟(3)

    8 所有的[名]都存在于觉知者的想象之中。这个觉知者是永恒的、遍在的基础,是生命本自具足的[本心],其本质是空性和...

  • 《本心的智慧》体悟(9)

    24 由于没有分辨的智慧,[本心]的两个方面即空性和觉性,显现为存在和意识,并与迷惑了的心意相结合而产生像“我知道...

  • 《本心的智慧》体悟(10)

    26 把自身视为[个体心灵]的[本心]会被恐惧所压倒,就如同把绳子看做蛇的人一样。通过认识自己不是[个体心灵]而是...

  • 《本心的智慧》体悟(8)

    22 只要觉知、理智或心意发挥作用,就可以感知到依附、欲望、快乐、痛苦等等的存在。在深眠中,心意终止了,它们不是[...

  • 《本心的智慧》体悟(7)

    19 身体、感官、心意、觉知以及理智,在[本心]本有意识功能作用的帮助下,从事它们各自的活动,就如人们在太阳光的帮...

  • 《本心的智慧》体悟(2)

    5、通过反复实践,[本心的智慧]就会净化因[无明]而受到污染的体困的心灵。接着,[无明]本身就消失了,这就如卡塔卡...

  • 《本心的智慧》体悟(1)

    《本心的智慧》,根据印度思想家商羯罗《自我知识》改编而成。简单介绍一下商羯罗。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他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本心的智慧》体悟(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dz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