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无明]是难以形容的、无始无终的,它被称为原因,它是叠置在[本心]上的一个[意识限制]。要确知[本心]不同于三个[意识限制]。
不明白自心本性和真相,即是无明。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明白自己心的本性呢?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生命进化论的角度尝试解读一下。比如生命在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觉知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对于比较低等的生命而言,生命的自我意识还比较微弱,生命意识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生存的本能,比如获取食物、消化、生殖、躲避其他生物的侵害等等,这时比较高级的意识功能还没有发展起来,如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高级情感以及自我意识等等。可以说在生命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前,这种【无明】是属于天然的状态。即使同样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生命其生命意识的自知、自觉、自明能力,有一个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符合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生命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当生存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生命根本没有机会去自知、自觉、自明。如果一个生命总是需要不断地觅食、不断地躲避其他生命的攻击,怎么有可能有机会安静下来,去发展内在的觉知呢?而且这种自知、自觉、自明的能力,是在意识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才有机会被开发出来的。虽然低等生命同样有这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几乎为0。
低等生命一直被生命的本能所驱动,其思考、思想、想象、思维的能力,以及高级情感能力等尚未发展出来的出来,自知、自觉、自明的能力就更难发展出来。
只有当生存问题解决了之后,生命的智力和情感高度发达了之后,才会追问到底什么是我?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生是什么?死又是什么?如何才能超越生死?
而当生命来到了【自知、自觉、自明之门】,这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生命本身彻底的自知、彻底的自觉、彻底的自明而彻底解决,否则就会生命内在的“痛苦之源”。因为高度发达的生命,必然会追求彻底的自由,无法容忍一直被束缚,哪怕看起来是无解的束缚——死亡。
而那些高级生命中的先知先觉者,在率先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突破之后,这种突破的智慧就会成为照耀所有追求这种突破的生命的光明。
而远在两千多年前,人类之中非常杰出的生命,就率先实现了突破。比如老子、庄子,比如佛陀、耶稣。还有很多在他们的超越智慧照耀下实现超越的生命,比如《自我知识》的作者商羯罗。
这些实现了超越之后的伟大的生命,为了启发人们对超越智慧的觉悟,于是将未实现超越前的意识状态称之为【无明】。而生命的觉醒,就是从【无明】到【明】的过程。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里才会说:[无明]是难以形容的、无始无终的,它被称为原因,它是叠置在[本心]上的一个[意识限制]。
本心代表觉醒的状态,无明代表未觉醒的状态,所以对于觉醒状态而言,未觉醒的状态就相当于是对觉醒状态的一种【限制】,而觉醒与未觉醒说的是心灵的状态,都是意识的状态,所以在此称之为【意识限制】。
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地破除无明,从而实现生命的觉醒。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明的过程,也是自性本心的智慧光明不断开显的过程。
无明,在这个印度宗教文化中也称为【摩耶】,也就是【幻象】的意思。对于我们所见到的所有一切现象,当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些现象无常、无我、其本质为空性,而认为它们真实存在的时候,这种认识就叫作无明。
而在所有这些现象背后真正起着那个本源性的作用,能生出这一切现象的那个最根本的东西——它本无名字,在名言上也可方便地称之为自性、觉性、空性、佛性,或者本心,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它的存在,不明白它的真相、真性,甚至不相信它的存在。这,也是无明。
对于真正的本源、本体不知道、不明了,却被各种现象所迷惑,把无常的现象当成真实,这,就是颠倒,就是无明。
无明是叠置在自性本心上的一个意识限制,那么这个意识限制是谁叠置上来的呢?
其实没有一个谁为我们叠加这个限制,而是我们自己被自心的觉性作用所显现出来的现象所迷惑,是这个迷惑本身限制了我们。
要确知[本心]不同于三个[意识限制]。
之前已经讲过了两种意识限制,一个叫做粗身,也就是我们的物质的身体,一个叫做精身,也就是我们的六根感官、心念以及觉知。
还有一个意识限制,就是这里说的无明,它是前两种意识限制的根本,也叫作因果身。为什么叫因果身呢?因为,所有一切生死轮回的这些因果现象皆是由于无明所导致的。
一旦破除了无明,见到了自性本心,这所有的一切因果现象,你就能够彻底地看清它的虚幻性了,这时你就能够明白所有的一切因果、生死、轮回、痛苦、烦恼等等,就像映在镜子里的影子一样,而不管这些影子如何变化,其实它都是如幻的,没有真实的东西。而唯一真实存在的,是那个镜子。那个镜子本身呢,它又没有任何的形体,但是我们可以穿透这些幻相从而体悟到那个镜子的本体和本性——其体为空的本性,其性为明的本性,本自无生的本性,本自无灭的本性,本自清净的本性,本自能觉的本性,本自自在的本性,本自自由的本性,本自解脱的本性,本自光明的本性,本自圆满的本性。
无明是导致精身和粗身障碍我们的根本,而我们却可以通过看透粗身和精身的无常、无我,而最终破除无明。
当我们看透现象的无常、虚幻,见到了现象背后能够显现现象的镜子本体的时候,就会明白,所有的一切现象,不管是粗身还是精身,还是各种因果轮回的现象,都是印在我们心灵之镜中如梦幻泡影一样的东西,这些现象在因缘中来,在因缘中去,究竟了不可得,而能够映现这些现象的心灵之镜的本体,却本无生灭,本无来去,本自超越一切现象,本自超越一切概念,究竟自由,究竟解脱。这时我们就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真我——自性本心。它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只对心灵之镜中因缘变化的现象才有意义,而对于心灵之镜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却能够变化和幻现出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在这些时间和空间中纷繁变化的万象。当我们在观心修行中彻底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就可以放下对所有一切现象的执着了,因为你不会去执着昨天夜里所做的一个梦,你也不会去执着镜子里的鲜花或者是映在水里的那个月亮。
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切,却像希望从水中捞起月亮的猴子一样,执著于那月亮的幻影,这就叫做无明,也叫作意识限制。
14 由于和五鞘结合,纯粹的心灵就如同五个鞘一样。这就如水晶,一片蓝布或红布与之相触,水晶就好像是蓝的或红的了。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叫做五鞘。在印度瑜伽文化中,五鞘包括粗身鞘、能量鞘、心意鞘、智性鞘、喜乐鞘。
这五种鞘,相当于五层身体,也相当于五个生命能量中心。粗身鞘对应的是饮食,能量鞘对应的是呼吸,心意鞘对应的是情绪和情感,智性鞘对应的是思维和理智,喜乐鞘对应的是性与生殖力。
这五种鞘,相当于另一种角度下的【意识限制】分类。鞘的本意就是外壳,不是真正的本体(宝剑——本心)。
这五种鞘,仍然不出于粗身、精身和因果身(无明)的范围。对此我们也无需做过多的探讨。
作者的重点也不在五鞘本身,而是意在说明,五鞘其实也是一种意识限制,也是一种需要看破和放下的幻相。
当本心通过五鞘来发挥作用的时候,本自纯净的本心,其本来的样子就被五鞘的幻相所遮蔽了,从而展现出来的就成了五鞘的样子。
作者在此举了一个比喻,就像纯净的水晶,本身是没有任何颜色的,但是当我们把水晶放在红布上面,这个水晶就好像变成了红色的了,把它放到蓝色的布上面,这个水晶就好像变成了蓝色的,但其实这个水晶一直都是无色的,都是纯净的,虽然放在了红布上或者蓝布上,这个真相并没有改变。红色的水晶或者蓝色的水晶,仅仅是我们的错觉而已。
自性本心也是如此,它与粗身、精身、因果身的关系,以及它和五鞘之间的关系,正如这水晶与有颜色的布的关系一样,因为本心真实的样子被这些幻相之身所遮蔽,所以我们就会错误地把这些虚幻无常的各种身当成我们真正的自己。这时,即是无明。
粗身、精身以及五鞘,对于我们来说比较显而易见,而本心我们却难以直接见到,所以很容易颠倒迷惑。特别是我们的身体和感官,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当缺少一双慧眼去看破放下的时候,我们就只能一直被束缚在幻相之中,深受生死轮回之苦。
15 通过分辨,一个人就可把纯粹的、最内在的[本心]和覆盖着它的五鞘分开。这就如同用杵敲谷粒,就可把谷米和谷壳分开。
这个分辨是指什么呢?分辨其实就是观,就是观照。
在各种宗教的修行中,观照是一个通用的方法,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开发智慧的方法。通过深入的观照,就可以看透所有一切幻相,就可以穿透一层一层的无明所造成的遮蔽本心的乌云,当所有的乌云都消散了之后,最终显现出来的没有任何幻相的那个就是本心。
还有一个比喻就是经常说到的镜子和镜中之影。我们照镜子的时候,通常先看到的是映在镜子中的影像,而不是镜子本身。除非镜子比较小,存在明显的边界,如果镜子够大,你就很难先注意到镜子,而更多的是注意到镜子里照出的影像。而且你还可能把镜子里的影像当成真实的场景。这时,就需要发挥【分辨】的能力,通过深入仔细地观察、分辨,你才明白原来那不是真实的空间,而是有一面镜子在那里。但即使如此,你还是很难直接看到镜子本身,除非你调整视觉的焦距,将焦距拉近,这时你才能看到镜子本身。你是如何分辨镜子和镜中之影的区别的呢,是通过它们之间细微处的不同,从而把影子和镜子本身分开。
对于本心和本心中的现象的观照也是如此,只是难度上比分辨镜子和镜中影像要更难一些。
不过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地方入手,比如去观照我们的身体,去发现身体的无常和无我,然后去观照六根感官,去发现六根的无常和无我,再然后去观照内心的各种念头、情绪、思想、感受等等,去发现所有这些内心现象的无常、无我。然后就这样一层层深入地观照,一层层地看破、放下,当所有的幻相被穿透之后,那个本自非幻的东西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当它自然地显现出来的时候,这时需要你自己深入地体悟它,深入地体验它,但这时也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供你去体验,而是你自己体验着自己,这体验中却没有自己,没有任何二元的分别,你也不要执着于它,清净自在地安住于自己即可,那时,赤裸的本心就会自然呈现出来。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心中生起了什么样的变化,比如念头、情绪、情感、感受、思想等等,那就让它自来自去,让它自然地消融在你宁静空寂的心里,这时,你的心中没有任何可以被观照到的东西,纯粹是一种深深的、无边无际的宁静,在这种宁静之中,你发现你根本找不到任何的实质,只有无边无际的空,和对这无边无际的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知,这时你就需要去深入地观照这无边的空、无边的寂静,观照它是否有生灭来去,是否有善恶垢净,是否有大小内外,是否有时间空间,是否有自他分别......将这些体悟清楚了之后,再去反观你的观本身,去体悟自心本自具足的能觉之性,去体悟这能觉之性的无生无灭,去体悟这能觉之性的无来无去,去体悟这观与这空本来就是一体,空是能观的空,观是空无其体的观,对于这样一个在观照着自身“空观一体”而再无其他的这个无以名之的境界,当你体悟到了之后就深深地安住在它之中,去体会它那本然的自在、自由、解脱、圆满.......
然后,你就始终让自己安住于这种境界,发现自己离开了这种境界,就通过观的方式再次回到这种境界中。
而且你还可以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去观照在心中生灭来去的各种现象,这时你就能清清楚楚地明白,什么是这些现象的如梦如幻,什么是这些幻相背后的如如不动,什么是被幻相迷惑的无明,什么是不被幻相所迷的觉醒.......
当我们安住于本心去观照一切现象时,也就明白了所有一切现象和本心的关系。你能够清楚地体会到,对于本心而言,所有一切现象缘生缘灭,虽然能被本心所感知,但又如同镜花水月,了不可得。
你还可以安住于本心去反观本心,你会发现它一直都在,永远不会离开你,你还会发现,映现在本心中的所有一切现象,与本心是同时存在的,显现在本心之中,却丝毫触及不到本心,本心始终不受干扰,落落清净。
你可以清晰地体悟到本心本自超越一切现象,超越一切世间法,本自超越生死,所有的贪、嗔、痴、慢、疑、生、老、病、死、痛苦、烦恼、轮回等现象,都属于如梦如幻的红尘世间,而本心如一面镜子,映现这红尘世间的一切,迷在镜中的幻影里,才有所谓的生死轮回,从这迷惑中觉醒,回到本心自然的状态,就像从梦中醒来,一切都只是一场梦而已。
当你看清了这所有的一切,你就明白了什么是迷,什么是悟,什么是佛法,什么是智慧,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出世间,什么是轮回,什么是超越轮回。
就这样让自己安住在本心之中,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修行。
这时,你不需要依赖某种外在的信仰对象而建立起信仰的信心,对本心和真理的清清楚楚地了悟,会建立起无可置疑的信心。因为真相就是如此,根本没有疑惑的存留之地。疑惑只会存在于迷雾之中,迷雾散去,太阳朗照的时候,对太阳的光明怎么会有疑惑呢?
所有的佛陀都是已经活成了太阳的人,他的心本来就是光明无量的太阳,自然能够照亮自己,也能照亮所有有缘走进他生命的生命。
当你自己成为了光明,就无需再去学习任何关于光明的所有理论、概念、论述,在你真实而鲜活的智慧光明里,那些理论和概念毫无意义。
你只是【在】就已经足够。对于那些蒙着眼睛的人,你只需要想个善巧的方法,让他愿意相信你,然后你只要轻轻地帮他解开蒙眼布,他就会看见你的光明,而且他还会同时看见另一个以前从未想过会看到的情景——他自己,原来与你一样,本自光明。
包括对于念佛修行者也是如此,当通过念佛的工夫和力量解开蒙眼布时,念佛修行者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所念的那个名号其实就是自己本心的名字,自己的心与阿弥陀佛的距离原来是零距离!迷则相隔十万亿国土,悟则从未相隔,一直是零距离。
理可顿悟,事需渐修。若深信自心与佛心无别,则当发佛之大愿,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为自己的大愿,然后安住在本心之中依愿而修,万劫千生,矢志不渝,则必可成就与佛无别之身、口、意、功德、事业,利益无量无边有缘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