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身体、感官、心意、觉知以及理智,在[本心]本有意识功能作用的帮助下,从事它们各自的活动,就如人们在太阳光的帮助下进行活动。
身体、感官、心意、觉知以及理智,这些已经代表了我们生命本身从外到内的所有一切现象。而这些现象之所以能够发生,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够鲜活地感知到我们的身体,感知到眼耳鼻舌身意,能够产生各种思想、念头、情绪、情感、意志等,就是因为自性本心本自具有的意识功能,这种性质也被称为本心的明性,或者觉性。正是基于本心的明性、觉性,上面所说的身心的各种现象才得以发生。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像人们在太阳光的帮助下进行活动。如果没有太阳,那么整个地球和人类的生活中就没有光明,地球上所有一切能量的来源都是来自于太阳。如果没有了太阳的能量和光明,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就无法得以生存。在这里,自性本心就相当于太阳光,它是所有一切生命活动发生的根源,动力之源。在印度教中将这种本源性的作用通常用基础的【基】来表示,就是说生命内外的一切现象都是建立在自性本心这个基础之上的,而自性本心这个基础,无形无相,它不在现象中,却是一切现象所发生的根源,这种的所有的一切作用的来源就来源于新北京,同时这个比喻也非常恰当地体现了本心的觉性作用——它不仅可以使我们身心内外一切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得以显现,同时自性本心本有的觉性、明性同时还是一种光明,就像人们的生活依靠太阳的光明一样,所有生命的活动,最终都是发生在本心的觉性光明之中的。所以,觉悟同样离不开这个明性、觉性。当然,这一层的意思是隐含在这个比喻之中的,这里还没有谈到觉悟这件事,只是在说身心生命中的一切现象,它都是基于本心的意识功能作用才得以发生。而生命的觉悟同样也是依靠于本心本自具有的能知能觉能明能悟的功能作用。
20 尚未觉悟的迷惑愚人,没有分辨的智慧,将身体和感官的特征与功能叠置在纯洁的[本心]上,[本心]是绝对的存在与意识,是绝对的空性与觉性,这就如同把诸如蓝的、凹的等性状特征归之于天空。
尚未觉悟的人,也就是仍然处在被身心内外各种现象所迷惑而执幻为实的人,这样的人缺乏分辨的智慧,如果没有深入地观照,是很难发现隐藏在这所有一切现象背后的那个自性本心的真实本性、真实本质的。在缺乏分辨的智慧的时候,就会将身体和感官的特征与功能叠置在纯洁的本心上。所谓叠置在纯洁的本心上,其实就是遮蔽了自性本心而不知道自性本心的存在。我们通常会把身体认同为我们的生命,当我们的身体出生了,我们就认为一个人出生了,当一个人的身体死亡了,我们就认为一个人死亡了。我们在活着的时候会把身体和感官执着为自己,而忘记了或根本不知道在身体和感官的背后,真正起着根源性作用的是自性本心,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根本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自性本心的存在,而把身体和感官执着为我们的生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自性本心是无形无相的,没有通过深入的观照和体悟是很难明白、很难发现、很难见到自性本心的。所以,当一个人,一个生命,没有机缘接触这些智慧的教导——像《金刚经》《道德经》这一类关于大道智慧、关于本心智慧的经典,都是在指引人们穿透所有外在的现象,找到生命中最终的真相——当一个生命没有机缘遇到这种智慧教导的时候,那么就会一直困在错觉之中,这个错觉就是错把身体当做自己,从而在身体的生死中不断地轮回,这就是轮回的苦海。
【本心是绝对的存在与意识,是绝对的空性与觉性。】自性本心是身心内外所有一切现象发生的原点、根源、动力之源,是所有一切现象存在的依据,如果没有自性本心,就不会有我们的生命,也不会有映现在我们生命中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所以说,本心是绝对的存在与意识。但是这里【绝对的存在与意识】的表述方式,仅仅是为了强调自性本心的根本性地位,而不是说自性本心是一种有不变实体的存在。自性本心这种存在,它并非是一种你可以去执着的任何一种现象,它不是任何一种现象,它离于任何现象,所以说它既是绝对的存在与意识,又是绝对的空性与觉性。在印度教中,他们更强调自性本心【绝对的存在与意识】的这一面,在佛教中,则更强调【绝对的空性与觉性】的这一面。意识,其实指的就是觉性,所以印度教和佛教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自性本心这一种存在的最终体认——印度教把它称为绝对的存在,而佛教把它称为绝对的空性,但是对于一个已经见到了自性本心、了悟了究竟智慧的修行者,他不会受限于这些语言概念,因为不管说是绝对的存在,还是绝对的空性,其实都是一种概念。当你见到真实的自性本心的时候,当你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的时候,这时是离于概念的,存在也是它,不存在也是它,意识也是它,空性也是它,觉性还是它。存在或者不存在,空性或者非空性,觉性或者非觉性,意识或者非意识,这些都是一种以分别心为前提的概念和名相,真正的智慧是离于这种概念的,不被这些概念束缚的,而且无需去定义它,也是不可定义的,所有的定义都有局限和不足,它是鲜活的。在没有见到它之前,为了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它,有时我们会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但一定要明白,语言总是有局限的,真正的密义在语言背后,而非语言本身。当你安住于自性本心之中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明白这一点。
对于将身体和感官错误地当成真实的自己而看不到自性本心这种情况,作者在这里又举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就如同把诸如蓝的、凹的等性状特征归之于天空。从现象上看,的确如此,特别是当天空里没有任何一丝云彩的时候,我们仰望高高的蓝天,这时的天空就呈现出一种非常纯净的蓝色,而且看上去整个天空就像一个倒扣着的锅——我们称之为苍穹或穹苍,穹之意即为中间隆起的拱形。天空看上去像是一个大大的蓝色的圆拱覆盖着大地,其中天空的颜色,其实是光线的折射在我们的视觉里所呈现的一种错觉。不同的星球其大气层所含的各种气体成分不同,阳光通过大气层时折射后进入人们眼睛的光谱分布也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同的星球上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天空。另外,现代宇宙科技非常发达,人类通过科学观测可以更全面、更清晰地认识太空。无边无际的太空,其本身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蓝色或者是凹的这种形状。正如蓝色的、凹形的这种性状特征是一种错觉,天空本身没有任何颜色也没有任何形状一样,我们生命真正的样子其实是没有任何形象、超越一切形象和概念的自性本心,而当它通过我们的身体和感官发生各种生命功能作用的时候,我们就把身体和感官错认成了我们的生命。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分辨的智慧将身体和感官与自性本心进行分离呢?或者说如何才能够将这种执幻为实的错觉打破呢?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静心和观心来实现。首先你需要将自己的身体静下来,接着让自己的心也静下来,然后将所有的注意力从外界收回到自己的内在,然后在深度的静定中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和内心,观察了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去观察和体悟身体以及感官的本质。当我们深入地去观察身体和感官的本质时,就会发现,身体在时间中有生有灭,而感官则依赖于身体,也会与身体同生同灭,所以身体和感官都是有生有灭的,它不能成为我们生命的本质。然后我们继续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当所有的心念平静下来之后,这时,没有任何念头来打扰你,就像秋天的湖水,没有任何的风干扰时,湖面就像镜面一样,这时,仔细去体会那个心如镜水,没有任何念头但一切皆了了分明的状态,那就是本心。当本心在你的生命里赤裸地呈现出来,你的生命从此就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真正的生命觉醒之门。
当你见到本心之后,就要通过训练不断地让自己回到本心之中,然后安住在本心中去体悟本心。当你将本心的性质彻底体悟透彻了之后,就要安住在本心的智慧中,以本心的智慧去生活,让本心的智慧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至上之王。
21 由于[无明],人们会把水的运动归因于反射在水中的月亮在动。同样,人们会把心意的代理、享受和其他限制,错误地归因于[本心]。
刚才已经说了如何去分辨身心内外一切现象,以及它们与本心之间的区别,包括如何穿透现象最终见到本性等等,但是这里有一个东西需要我们先去降服它,你才能见到自己的本心,这就是人们的心意,也就是念头。
心意或者念头,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内心那种波动的、不断生灭起伏的念头,这种念头在观心的过程中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观照到它。因为它波动的现象比较明显。当心里杂念纷飞的时候,只要静静地反观自己的心,那么就能够看到它。当然,随着心静的程度越来越深,这种念头也会越来越细微,就像水面下的暗流一样,水面看似是不动的,但其实还有一股暗流在动,这就是比较细微的心意的波动。当我们在静坐观心时进入比较深沉的境界时,只要保持清明的觉察,就会发现这种波动,念头不管是比较粗大的,还是比较细微的,只要看到了它,然后静静地看着它,它自己就会消失。
第二种需要降伏的心意或者念头,并不是指细微的波动,细微的波动仍然属于第一种念头。那么第二种需要降伏的心意是什么呢?是【心王】,也是我们最大的执着——【我】。在佛教里面把第七意识末那识对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的执着——执着为【我】,叫做我执。只要这个【我执】还在这里,我们就无法见到自己的本心。我执看似无形无相,但是对于见到自性本心来说,它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只要这座大山挡在面前,你就见不到自己的本心——我执消散之后自心本来的样子。
由于[无明],人们会把水的运动归因于反射在水中的月亮在动。同样,人们会把心意的代理、享受和其他限制,错误地归因于[本心]。
这里所说的心意,同时包含了上面说的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波动的念头:由于无明,人们会把水的运动归因于反射在水中的月亮在动——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轮月亮映在湖面上,湖面上有很多波纹的时候,因为水面是暗的,而月亮是亮的,波动的水面上就会呈现出摇曳闪烁的月光,在我们的视觉里,远远的看去就比水面的波动更为明显。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是月光在波动,是映在水中的月亮在动,而看不清水面一直在动。但其实,天空里的月亮一直没动,水面上的月影其实也没动,真正在动的是水面,是水面的波动造成了月亮在动的错觉。
作者举的这个比喻,非常有利于我们深入体悟心意和本心的关系。在心意以念头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会把波动的念头认同为我们自己的心,而不知道念头仅仅是无常生灭的幻影——正如水面上摇曳变化的月影,而真正的月亮——我们的本心,一直都没有动过。不仅如此,波动的月影——念头,其实正是月亮——本心——的光明。
心意和本心的关系,对于尚未降服其心的人而言,心意就像一个谋逆篡位的臣子,将本心给囚禁了起来,打入了冷宫,而自己坐到了皇帝的位子上发号施令,这就是未觉悟时的生命状态。而明心见性就是穿过谋逆的臣子所设置的种种障碍、重重机关,终于在深宫之中见到了那个一直被囚禁的自性本心,然后我们重新将自性本心请出来,让它成为我们生命的主人,让它重新坐上皇位。当自性本心成为生命之主的时候,心意——意识心,就成了一个非常得力、能干的大臣。自性本心并不需要发号施令,它的作用就是君临天下,以其本有的智慧光明照耀着一切。具体的事情还是通过意识心的作用进行完成,但因为有了本心作为君主,意识心就成了本心智慧的妙用。
就像乌云散去,太阳重新显露出来照耀着整个世界,人们在阳光下生活,享受着太阳带来的温暖和光明,本心也是如此。其实就在这个当下,我们生命中所有的一切,所有一切现象的根源,以及所有生命能量的根源,全部都来自于自性本心,但是由于我们的意识心过于强大,将自性本心囚禁在了我们的生命深处,让我们很难见到它。当我们将自性本心解救出来之后,它就成了生命的主人,虽然它成了生命的主人,但它仍然像光明而温暖的太阳一样,只是静静地照耀着我们的生命,为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光明和温暖,而没有任何的言语和行为。但是,只有当本心的智慧照耀着我们生命的时候,只有当本心和意识心处在它们应该处在的位置上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才是光明而鲜活的,才是自由而善美的,才是富足而和谐的,大臣去做大臣应该做的事,君王去做君王应该做的事,各归其位,生命中的一切都在道的本然规律下自然地运作,和谐而圆满,这种智慧的境界,佛家曰中道,儒家曰中和,道家曰无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