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个道理在《泰伯第八》提到过,这里又重复出现,说明这点很重要,为臣者要知道臣道的修养,作为一名学者也要注意这种修养。
站在政治学的立场,有人说国家的事,是大家共有的,中国人就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认为人人都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但是孔子又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位置,不要轻易谈那个位置上的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我认为,作为知识分子还是少谈政治为妙,因为他们所谈的都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亲身的实践。而且政治需要通才,而知识分子往往是“专”才多,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所以说孔子这两句话,是为政的基本修养,表面上看来,好像帝王可以利用这两句话实行专制,要人少管闲事。事实上有道理在其中,因为自己不处在那位置上,对那个位置上的事情,就没有体验,所知的资料也不够,不可能洞悉内情。因此,我们发现历史上许多大臣下来以后,不问政治。
南宋有名的大将韩世忠,因秦桧当权,把他的兵权取消以后,每天骑一匹驴子,在西湖喝酒游赏风景,绝口不提国家大事,真如后人有两句名诗说:“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这也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理的写照。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孔子和蘧伯玉是曾经分别在鲁、卫两国当过政的,后来都退休了,虽然还住在自己的国家里,就不必再问国家大事。所以从这一段话里,轻描淡写的衬托了鲁、卫两国当时的政治,的确是不大高明。因此孔子在无可奈何之中,只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这句话也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注解。是说一个从政者本身人格的基本修养,不是自己的职掌范围,不必过分去干预职权。以现在的政治思想来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就是“不要违反思想的法则”。如果用在做事方面,也可以说,不要乱替别人出主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