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开始,买书的习惯一直保留下来。每个月买上几本,十多年下来书籍的数量已然过千。在读书人中,这个数字称不上体面,但遇到搬家或是整理,同样让人苦恼。近日又把散乱各处的书籍排序、归置到三个大书柜中,足足耗费了一天时间。腰酸背痛之余,不禁替纸质书的未来感到忧虑。
很多人喜欢纸质书的质感,喜欢捧着一本书阅读的感受,觉得那才叫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诚然如此,可这种感觉的代价正变得越来越大。许多人都发现了这几年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定价越来越高,如果这还属于勒紧腰带可以勉强维持的话。那么,大城市日益上涨的房价,正在使得保存纸质书的成本成倍提高。买一平方米买的书可能只需要1万元,但在市中心要存放这些书可能需要2-3万元。十几年前那些学富五车的学者、教授家里的书哪个不是少则数千、多则上万,而如今在大城市一间陋室尚且难求,清苦文人勉强求得一间,还要跟书抢地盘,真让人哭笑不得。如此说来,买个IPAD、Kindle之类的电子阅读器看书,将万千典籍装在这巴掌大的空间里,实在是个经济的选择。
另外,果然坐拥数千本书,寻找起来也是件难事。就算按照类别一一安置妥当,但用起来通常要跨学科、跨门类,没翻几本就乱了。电子书却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阅读器带有自动归类、检索功能,再杂乱的书搜索一下,也就可以快速得到。当然,这不是在鼓励随意安置自己的电子书。驾驭海量的电子书,我们要对搜索来的书进行树状结构分类储存。大类别有小类别,小类别之下还可以细分,自己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多层级目录。文献就被结构化地储存在脑海中,利用起来或许比通览一柜子平面化的书要方便些。
最后,也许有些人仍然会基于自身的感受,找出电子书如此这般的不足之处。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纸质书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停滞期,从进入工业化生产以来,纸质书在技术进步上的速度已经大为缓慢,更多的是在对一个成熟体系进行小修小补;而电子书的发展伴随着阅读设备的进步而不断实现超越。五年前我们对电子书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电脑前正襟危坐地阅读,而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捧着各种移动设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阅读设备的进步并未停滞,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乃至于人类阅读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变,都给电子阅读发展带来想象空间。这种充满希望的进步,或许才是对于纸本书最致命的一击。
纸质书作为一种知识传播的形式并不会随着电子书的出现而灭亡。只是,在这个大时代的读书人还是需要偶尔抬头看看,潮流所至。潮流所至,关乎人之所至。
网友评论
然后就发现我家的两个书架和我的床底下还有几张桌子上都已经没空地了,只能把一些书丢掉公司来了。。。。。。
这个我觉得和电影业其实有点像。国外的有些电影是电影院线和VCD同步发售,有些甚至只发现VCD版(比如第一部很经典的《星河战舰》,其第三部却只发售VCD版)。这我觉得主要是得益于国外电影业整体的发达,一部电影出来,除了电影院线还有别的首发可以收回成本甚至盈利。但这个在中国就不可能,因为中国的电影产业相对来说非常原始,一部电影出来你几乎只能通过在电影院线来收回投资并盈利。
出版在我看来也差不多是这样的局面吧,虽然比电影好一点。。。
最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买个kindle来专心阅读(目前在手机、ipad上阅读,看个半小时左右就没心想看了),而阻碍我购买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资源。
而且,说翻到定理XX,还有什么比Link的形式更方便的呢?Kindle现在还可以小窗翻阅呢,这比一本书拿起来来回翻方便多啦。如果是几个定理一起看的话,电子版的多窗口绝对比几张书签方便的多,这是毋庸多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