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度阴山先生写的《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我不禁深有感慨。中国也有个“爱因斯坦”,他就是笨得青史留名却又大有成就的曾国藩先生。
按照世俗的标准来看,晚清的曾国藩先生,在幼年时绝对算不上冰雪聪明,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连续背了两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四个小时),都没有背诵下来。
不巧的是,那天天气异常闷热,曾国藩在自己房间里背书,两个时辰后(四个小时),一个小偷因为在床底实在是憋不住了,就从床底钻了出来,先是吓了他一跳,然后华丽丽地把他正在背诵的文章从头到尾非常流利地背诵了一遍,把他看得目瞪口呆,最后,小偷说了一句:“就你这破脑袋,别读书了,种地吧!”便扬长而去。
虽然他的智商和记忆力都显得先天不足,但是,他在中国的成就,十年里连升十四级,白手起家一手创立了声名赫赫的湘军,后来又指导自己的门生李鸿章创立了淮军,设计战舰、训练水军、研制大炮,打败了兵强马壮的太平天国,若是没有他和他的军队,清政府就会被太平天国完全取而代之甚至改朝换代 !!!除此之外,他还写了数不清的家书和日记,甚至被尊称为“半个圣人”,与孔子、王阳明相提并论。
但是,他的这些成就是如何来的呢?
我认为除去他的恩师阿穆里对他的提携,是和他良好的家教分不开的!
对,这点和爱因斯坦十分相像,不同的是,一直陪伴、照顾他读书的是他的父亲。
在他出生前的当晚,有几只蚰蜒爬上了房梁被他老眼昏花的祖父看成了龙,便想当然地认为他来历不凡,便让他的父亲将他好生养着。
他的父亲便依言行事,从小就每天早上把他从睡梦中拉起来用功读书。他注意到了儿子的先天不足,便拼命给他补足,使他养成了勤奋刻苦的习惯,或者说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性格。
在曾国藩漫长的读书生涯中,他的父亲一直怀着十足的耐心看着他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
从他考秀才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来:
对于他第一次落榜,曾父:“才考一次,不要灰心。”
第二次他又落榜,曾父:“事不过三。”
第三次再落榜,曾父:“咬定青山不放松。”
第四次落榜,曾父:“下次,爹还陪你考。”
第五次,被评“文理太浅”……
第六次,再落榜,曾父略微发发牢骚“我已考了十六次,你又考了六次,就是瞎猫也该碰上死耗子了,咱曾家就是一个陪考的命啊。”
第七次,考中!名列倒数第二!曾父也入围,虽然名次也不怎么样。
在他考上秀才的次年,又考中举人!(好像唯一一次比较幸运的)
在接下去的会试中,他又接连落榜……
在整个过程中,他的父亲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梁柱,使他能够坚持到底。若非如此,他就不可能会脱颖而出!不能脱颖而出,也就不能遇到恩师,更不能建功立业。他父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如此,有一次,他落榜从京城回来的途中,无意中看到一套《二十三史》,喜欢的不行不行的,就拿借的钱又典当了身上的衣物,买下了那套书,回家后父亲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硬生生地忍住了责备的话语,只是要求他把买的书好好圈点一遍,并要求儿子在看书的同时,把科举考试也给过了,暗地里却是想方设法把儿子借的那笔巨款给还了。
曾父是一个不苛责儿子的好父亲,也尊重儿子的兴趣。
在曾国藩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家庭教育在他身上的巨大作用,这和在爱因斯坦身上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是相似的。
作为他们的母亲或者父亲,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或者干脆是迷信,他们对子女的看法是积极的,从心眼里觉得自己的子女会有大的作为,首先,这就是信心,即使他们短时间内并未展露出聪明才智。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相信,就会自然而然地付出更多的行动,也会有更多的耐心。
其次,就是他们那超常的耐心,慢点儿也没关系,孩子,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还在进步,只要你做得板凳比上一次强,只要你还在用功读书,他们就会一直一直地给自己的孩子鼓励和打气,从不浇孩子冷水,也不对他们冷嘲热讽,直到达成目标。
反观我们身边,像曾国藩那样资质的孩子,其实是相当少的,大部分孩子都聪明伶俐,但是,为什么却少有人做出他那么大的成就呢?
因为缺少像他们父母那样的父母啊!
父母们啊,请真心地相信你们的孩子吧,相信他们在将来会大有作为,即使他们现在资质平平,而不是动辄就是“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你就不是读书的料!”“你就是个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出息的!”,请精心培养他们,在他们身上付出你们的耐心,最终,你们会发现他们的会好的超乎你的想象,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曾国藩”!
此文送给所有作父母的和那些将要作父母的,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