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我思存
【1】
有些人一出生就注定不凡。
在巫风盛行的楚国大地,生于夏历年寅年寅月寅日的屈原,被日益衰落的屈氏一族当做重振家族荣耀的希望。
“七岁母教”,身为贵族子弟的屈原从小接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之后,开始接受系统的贵族教育。
与其他纨绔子弟相比,小屈原表现得与众不同,他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对难登大雅之堂的民歌俚曲情有独钟。
十岁那年,在乐平里的一个天然溶洞里,屈原将《子文歌》《楚人歌》《沧浪歌》等大量民谣书简收集于此并如饥似渴地阅读。
更有相貌奇丑的巴山野老飘然而至,借宿一晚,飘然而去,留下了一袋内含《巫阳曲》《彭咸传》《伯夷传》奇书,给在知识海洋里荡漾的屈原展现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天地。
有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在日出日落,潮起潮去的水流般日子里,默默吸收天地精华,终于在一个阳光温暖,露珠晶莹,蝴蝶纷飞,清风徐来的早晨,开出惊世骇俗的绝世之花,十六岁的屈原用一首《橘颂》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人生宣言。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橘树只适应于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倘若移植到淮北去,叶子虽然相似,果实的味道却截然不同。)
屈原在这首诗里歌颂了橘树外貌和内质的美,也寄托了自己坚贞不移的爱国情怀和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屈原这首瑰丽的诗迅速在民间传开,人们在品尝在这首如同鲜果般甜美的诗同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傲然立于天地间的伟君子。
千百年之后,人们被屈原瑰丽奇诡的诗篇所震撼,理所当然的认为屈原只是一个开创楚辞骚体的浪漫主义诗人。
虽然历史典册留给我们也只是关于屈原只言片语,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看到,屈原并不是一个肩不能扛,手无缚鸡之力的羸弱文人。
他接受是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所以有些事情他必然会“知其不可而为之”。
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公元前320年,屈原二十岁,加冠行成年之礼。此时社会正处于大改革时期,战争不断,各国诸侯求贤若渴,兵家,法家,墨家,儒家,纵横家奔走各国,朝秦暮楚,楚材晋用。
心怀天下的屈原注定不会在乐平里这个渐被岁月遗忘的先王故都里了却此生,他要辅助他的王,他的美人,拯救贫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中。
这年的某天早晨,乐平里的人们看到一个身材颀长,峨冠博带,腰系宝剑的年轻人,走过开满清香洁白橘花的林子,来到秭归的渡口,登上了一只帆船,顺流而下。
他,就是应楚怀王之召赶往郢都的屈原。
此时的他意气风发,一轮红艳艳的朝阳从河流东边冉冉升起,预示着楚国死气沉沉的政治舞台将会有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脱颖而出。
【2】
公元前320年,在郢都,才华横溢的屈原见到了翘首已久的美人——五十多岁的楚怀王。
此时的楚怀王尚未昏庸,他对文质彬彬 、谈吐不凡、知识渊博的屈原大加赞赏,任命屈原为三闾大夫。
这是个管理王室事务、王族子弟教育的职位,虽无实权,却地位甚高,这也许是楚怀王的刻意安排,让初来乍到默默无闻的屈原先树立名望,以备他日委以重任不落人口舌。
果然,仅仅过了一年,在屈原二十一岁的时候,他被升任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此时的战国七雄之中,楚国最大,齐国最富,秦国最强,屈原敏锐的察觉到,秦国吞并天下之心越发炽热,楚国只有联合齐国才可能暗蓄力量以图天下,所以他制定了连齐抗秦的外交策略。刚升为左徒不久,屈原就出使了齐国。
就在屈原为国家内政外交事务殚精竭虑的时候,有一股对抗力量慢慢凝聚。
它就是以南后郑袖、令尹子椒 、上大夫靳尚为代表贵族媚秦派。
在内政上,屈原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在得到楚王信任分享王权的同时,意味着这些权贵的朝堂话语权正在被削弱。
在外交上,秦国与楚国是百年姻亲,这些旧权贵与秦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屈原连齐抗秦的新主张,无疑是对这些权贵的挑衅。只是,屈原新得楚王宠信,势头正劲,这些权贵尚未敢贸然出手打击。
公元前318年,屈原二十二岁,在屈原、苏秦、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兵至函谷关无功而返。
【3】
一个新政权的产生,必然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作为回报,这群人获得了新政权建立后的利益分配。
时代在变化,国家要进步,这些所得利益者的“利益”必须重新分配,才能使社会更具活力,国家更加强大。
可没有任何所得利益者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利益”,任何一场涉及分割利益的变法都可能会用鲜血来结束。
早在楚悼王时代,担任令尹的吴起便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推动国家强大的同时深深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楚悼王去世后,一代改革者吴起便被贵族们射杀于楚悼王的尸体旁,尸身被车裂,三族受牵连。
屈原出身贵族,却在平民中长大,对贫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待他深居庙堂之上,看到那些无才无德却能靠贵族血统尸位素餐的纨绔子弟时,深深感受到“举贤能,唯才是举”的重要性。
特别当他目睹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士兵在战场上视死如归,使得秦国军队气势如虹,所向披靡,而楚国的军队,贵族子弟贪生怕死,平民百姓毫无斗志,如此下去,楚国离灭亡之期也不远了。
屈原的变法与吴起变法、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在《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过于简略,我们无法窥其全貌,但楚史专家汤炳正还是经过繁琐严谨的考证,把屈原的变法总拿归结为六条: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第三,反壅蔽;第四:禁朋党。第五:命赏罚;第六:移风易俗。
笔者认为,屈原变法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成效并不明显。
有几个原因:
一,缺乏坚如磐石独断专行的君王支持。楚怀王并不是一个十分有主见的君王,极容易受近亲之人的言语影响,比如宠妃郑袖、宠臣靳尚;
二,屈原并没有全盘掌控变法的权力。当时楚国群臣中的一把手是令尹子椒(另有说法是昭阳),屈原位居左徒,只负责起草法令,并不负责法令的执行。
三,缺乏强有力的的执行团队。既然没有执圭之权力,更不可能建立起配套的执行机构。
四,屈原性格方面的原因。屈原是个感性的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道德上无可挑剔,可缺乏政治手腕。
变法从不相信眼泪,很多时候需要鲜血才能令行禁止。变法不相信仁义,只有拔掉一些人,才能放进一些人。而像屈原这种光明磊落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必然斗不过那些无所不用其极,阴谋诡计明枪暗箭的旧权贵。
屈原变法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17--315年(从屈原的二十五岁到二十七岁),这是屈原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屈原与楚怀王的“热恋期”。
楚怀王总体上对屈原是满意的,很放心让其参与国家内政外交事务,屈原为报答楚怀王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地出谋划策,积极推动变法的展开。在此期间,屈原也创作了《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
这两首相互相成的祭神之歌背后扯出一段屈原与南后郑袖恩怨纠葛。
楚国盛行巫风,每逢祭神鬼,必有歌舞作兴,屈原负责宫廷祭歌的创作,而郑袖负责祭前歌舞的彩排,两人皆为年轻男女,岁数相差无几,接触次数多,难免互生好感。
有一次郑袖患病,宫中太医无策,屈原自幼读书颇杂,医书亦读得不少,加以天资聪慧,过目成诵,故虽未专门学医,却有着较为丰富的医学知识,并擅长针灸。经过屈原较长一段时间精心治疗,郑袖不仅身体完全康复,而且旧病不再复发,不由对屈原好感颇增。
因祭祀所需,屈原创作了《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这两首诗,交给了楚怀王,楚怀王不懂艺术将其交给了郑袖配乐。
屈原没曾想到,郑袖看到这诗之后,误以为是屈原写给她的变相情书,不禁淫心顿起。
也许屈原当初创作这两首情深意笃的祭诗时,有那么一丝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情意在里面,可像他道德感如此强的人定然不会做出越轨之事,他决不会让自己的洁净品质受到半点玷污。
郑袖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她想用权力套住屈原,于是在一个她认为成熟时机,开门见山逼问屈原是否愿意助自己的儿子(屈原的学生)子兰成为楚国储君。
刚正不阿的屈原以不合礼法为由断然拒绝了郑袖的要求。自尊受辱,秘密被窥的郑袖由此恨上了屈原。得罪了楚怀王的宠妃,屈原无意中给自己埋下祸根。
在屈原与郑袖的这段恩怨纠葛之中,有些人可能认为,屈原如果肯稍稍改变一下,辅助子兰成为储君,也许政治生涯将是另一番情形。
诚然,在春秋战国这个“礼崩乐坏”时期,臣杀君,子杀父的事情时有发生,作为一位臣子,只要能扶持以为公子上君位,必然会受到重用。
当年管仲为了辅助公子纠登上王位,不惜射杀公子小白。相比之下,屈原有些不识时务,这也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在屈原的心中,没有私欲,只有公义,他是不会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牺牲个人品德。这是屈原的不幸,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政敌,这也是国家名族的幸,正因为屈原的坚贞,才给后世人留下了一个完美的精神典范。
【4】
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里,有一种语言最具杀伤力,那就是谗言。
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谗言让你无处遁身。
早就对屈原心怀不轨的上大夫靳尚,在抢夺屈原《宪令》草稿无果的情况下,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居功自傲,目无君上,结果屈原被罢黜左徒之官,重新任三闾大夫之职。变法到此宣布完败。
楚怀王轻信谗言,让一腔热血的屈原暗自神伤: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公元前313年,张仪自秦赴楚,劝怀王亲秦绝齐,以割商於之地六百里的空言为饵。
为了防止屈原破坏,张仪与郑袖设计陷阱,在宫廷歌舞彩排之时,郑袖假装晕倒,落入屈原怀中,被突然骗来的楚怀王碰见。
结果楚怀王勃然大怒,命屈原不得参与朝政。
疏远屈原的楚怀王开始一连串作死的行为:
1.兴师伐秦,在丹阳之战中大败,丧失八万军队,被秦攻占汉中600里地;
2.发兵反击秦,在蓝田之战大败。韩、魏趁机偷袭楚国至邓。
楚怀王就像一位毫无方向感的舵手,将楚国这艘大船驶向死亡的航线,经历两次大败的楚国,国土面积大为缩减,国力急剧下降。
当屈原重新被启用出使齐国时,他以为美人已经回心转意,两人又可以破镜重圆,没想到从齐国回来不久又被疏远,美人迟暮,心意难测,屈原不得哀叹: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美人”的不待见,使得正值精力旺盛年龄的屈原过早地淡出了楚国的政治舞台。
在往后的十多年里,屈原断断续续被启用几次,却也很快被弃用。在此期间,仕途不得意的屈原在郢都设坛教学,相传,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宋玉,便是屈原的学生。
【5】
公元前299年的某天,神色悲戚的屈原早早地守在郢都王宫城门,因为这是楚怀王出城的必经之路,屈原要在这里做最后的谏言,如果不成功,这也许是他与“美人”的最后一面。
楚怀王赴武关的车队缓缓驶来,屈原跪在楚怀王的车驾前苦苦哀求,字字泣血地劝道,这是秦昭王的诡计,请王三思。
楚怀王本来对这个忠心耿耿的大臣的话尚有疑虑,可经不住儿子子兰和宠臣靳尚的花言巧语,最后还是弃屈原不顾,踏上了武关这条不归路。
屈原看着“美人”远去的车队,泪流满脸,心中悲凉,楚王,你为什么这般糊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果然,楚怀王一到武关便被扣押,三年后客死他乡。
当屈原听到“美人”的死讯,想必痛切心扉,他对楚怀王已经不仅仅是君臣之情,感激之恩,更掺杂了二十年来一路相随的朋友之情。
楚怀王的逝去,也意味着屈原失去了最后的政治依靠,他那拯救世人的伟大抱负也将付之流水。
后来屈原为楚怀王写下了长诗《招魂》,那句“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充满了对楚怀王的怀念,对往昔君臣融洽情景的怀念。
【6】
楚顷襄王即位,怂恿楚怀王赴武关的罪魁祸首子兰当上了令尹,而耿直进谏的屈原却被放逐汨罗江,预示着楚国这艘破船离覆灭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在长途跋涉的放逐路上,他越过河流,穿过密林,登上高山,形容憔悴,已然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橘树般的少年。身体上的折磨尚且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却让屈原寝食难安。
屈原对国家的爱太深沉了,对人民的爱太深沉了,可现实却让他无法再为这个国家,这里的人民做他想做的事情,这种纠结、无奈、悲戚的情绪深深折磨着他。神思忧虑的他开始问天: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
300多个关于天地、阴阳、日月、神话、历史等问题,汇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天问》。
【7】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下了郢都,权贵溃逃,宗庙被毁,百姓流连失所。在极度痛楚与绝望中,屈原写下了绝命词《怀沙》。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
美人已逝,忠心已无处可放,与其做亡国蚁民,不如以死明志。
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怀抱沙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的死,在当时战火连天、人人自顾不暇的楚国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端午节原本也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经过后世人对屈原事迹的发掘、传播、渲染,人们慢慢被屈原的坚贞不移的爱国之心所感动,在端午节这天以包种子、划龙舟的方式纪念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蝼蚁尚且偷生”,而屈原在汨罗江纵身一跃,向后世宣告,生命诚可贵,但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拳拳爱国之心。
屈原的坚贞,给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树立了一面精神标杆,以至于后世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大,不惜舍身成仁,舍身为民,舍身救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