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的贵族——雍正珐琅彩,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宫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珐琅彩西洋人物纹玉壶春瓶白瓷胎,釉质纯净细腻无瑕。由置铜胆,外翻铜盘口,用珐琅彩料设色作地采用油画技法绘山水田园雨降风景画面,色彩亮丽古雅,层次错落分明。其工艺十分独特,应为此时期的特殊器物,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清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形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实用而美观。大件器皿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比例协调、轻盈秀丽、规整而不厚重。不论是器形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雍正官窑瓷都有很高的标准。尤其是在色釉瓷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集中国古代色釉瓷之大成,创烧出数十种具有宫廷风格的色釉瓷器,釉色纯正高雅,超凡脱俗,代表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
珐琅彩鼻烟壶 寄托款 雍正年制我们只要有点瓷器收藏知识,就知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说明雍正时期的瓷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空的认知就是完美、精美,精美到何种程度,我们无法直说,只能用事实来说明。实的概念就是对比,实践出真知。
雍正珐琅彩瓷为什么烧的这么好?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珐琅彩彩色繁多,多到十多种不同的色;绘制的花纹是堆起来的一层厚厚的料,有立体感,用手指可摸得到;珐琅彩料较厚的地方釉面出现极细的开片,并明显有玻璃质感;珐琅彩没有蛤蜊光晕散现象。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古月轩款料胎画珐琅四季花卉纹鼻烟壶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烧造给予了更多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进展缓漫,雍正帝对此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珐琅彩料需依赖从西洋进日、数量有限、必须谨慎使用、不得有误损所致。
清雍正 珐琅彩万花锦纹碗雍正六年以后,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干预下,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和愈来愈多的宫廷书画家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和写字,珐琅彩瓷器的制作遂取得较快发展。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不仅摆脱了珐琅彩瓷器生产因需依靠进日彩料而可能产生的捉襟见肘的窘态,而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种亦可使画工在表现物像时更加得心应手。
雍正皇帝对羊脂白地高白瓷的喜爱可以说是无以复加。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康熙帝原来在高白地上画花鸟的风格,再就是针对康熙高白瓷厚实的特点,雍正便在胎薄体轻和小巧上作文章,于是雍正皇帝便很聪明地在花鸟画的基础上完整引入中国画的诗书画印于一体的风格,使高白地画珐琅器物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雍正皇帝对高白瓷的厚爱还表现在,画珐琅的技法和风格非常简约、色调非常柔和,留白很多,白地和花鸟给人的视觉就是一种相得益彰的感觉,有时甚至觉得过于突出高白瓷的质感,相反画珐琅给人并不特别突出的印象!这恰恰就是雍正的本意所在,想想真是觉得妙不可言!
清 雍正 珐琅彩在继承方面,不仅体现在上面色地风格的器物上运用御制款识上,在高白地画珐琅这种雍正最为得意的品种上,他同样使用的是御制款识,而且全部都是“雍正御制”四字蓝料宋錾体款识,书写极为工整。(除了郎世宁本人亲自画的底款为“雍正年制”外)北京保利一伍叁,翰海零叁柒贰,睿嘉四季贰一玖壹。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且由雍正皇帝亲自掌控,不惜工本创烧成功的薄胎高白画珐琅瓷器一经问世,便被秘藏深宫,只有皇帝及其身边的亲信才得以赏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