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七绝·题正家小院
妖娆月季掩门扉,草木葱茏着意栽。
梦里桃源今尚在,清泉滴沥屋中来。
早就在徐老师的美文中认识了正家小院和他的主人----正哥。正哥是个极富情怀的人,他对家乡正逐渐逝去的农俗文化尤其感兴趣,于是,开辟出了小院的一方天地,专门用来收纳老旧的农具、藏品等。
另外,小院里虽没有奇花异草,但一年四季绿意盎然,花开似锦,绝对是个养眼又养肺的好地方。对于一个整日在商海里浮沉的人,能够把眼前的苟且过成诗和远方,这真是极让我佩服和羡慕的。
所以,当徐老师发出邀约,这个周六,杜桥作协的书友们到正家小院活动时,我自然是心动不已的。
去之前,我曾在心里揣测,这正家小院想必应该是一座豪华的别墅,至少,也得拥有鹤立鸡群般的深门大宅,才能养得起正哥的那些宝贝藏品和花花草草吧。
当我们一行人来到目的地附近时,有书友指点:喏,就在前面那排平房里。我的内心不禁有些失落,这,怎么可能是徐老师笔下充满诗意的小院呢?一眼瞧去,跟普通的农民房并无二致呀。外墙是黄砖裸露在那里,甚至可以说有些寒碜。
走近了,才发现小院的别具一格。首先,是那未经粉饰的木牌上,用黑色的浓墨楷书“正家小院”四个大字。上方靠近屋檐的地方,则用绿色的颜料俏皮地写了“我在这里等你”几个字。墙上还用巨大的齿轮作为装饰品,也是本色出场,略带铁锈,凸显出一种沧桑的年代感。这些,仿佛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小院。
让小院别具风情的,更有倚墙丛生的香槟色月季。大朵的花苞,恣意的绽放;小朵的蓓蕾,则羞羞答答的欲说还休。没有人能抗拒得了那梦幻的色彩,忍不住上前,抚摸、细嗅一番。
门前的空地上,种有梨树和柿子树等,都已经结果了。青绿色的果实,在阳光下如碧玉般泛着耀眼的光,吸引了一众文友的眼球。
尤其是柿子,我以前只注意过高树上挂着的红灯笼般的果子,这青翠的样貌,却还是第一次见到。小小的果实似乎很不甘心被庇护,调皮地在肥硕的枝叶下探出头来,煞是可爱。
这里离闹市不远,但并无车马喧,自有一种清幽。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说不出的好感。
走进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的、桌上放的各色藏品。有上世纪80年代初最傲娇的黑白电视机、录音机、手摇电话机等;也有虽然古老,但也算是寻常见的雨具蓑衣、斗笠;还有各种竹编的,我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篮子等等。巨大的风车,以前是扇谷壳用的,如今也只能静静的呆立一角。
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高挂的,外形像帆船,材质像斗笠,但后面还拖着长长尾巴的竹制品。有小伙伴考问我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的确,这从来没见哎。
正在疑惑间,谜底揭晓了,原来,它叫“盉池”,兼具簑衣与斗笠的作用。这个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内外两层竹篾编成的骨架,中间铺以棕毛和棕叶。别看它个子大,质地却很轻巧,没有多少重量。下雨天在户外劳作,有了它,再也不用怕雨了。无论是直立行走还是弯腰劳作,它都能很好的给人以庇护。不由得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很多原来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这是正哥特地请老匠人手工制作的。我想,他对于逐渐消失的农村老物件,寄托的,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小院虽不是很大,却栽满了绿植。那盆三角梅,正如火如荼,一如夏日的阳光,蓬勃而热烈。铜钱草是最具生命力的,给它一点清水,它就能还你一片葱茏。多肉植物则肉嘟嘟的,早已经爆盆了,挤挤挨挨的,争相往外探看。
还有各色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草,在主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势都十分喜人。植物是最有灵性的,你给它一分的关照,它就能还你十倍的娇艳。
最妙的,是院中盆栽间的清泉,它们沿着石磨盘、瓦罐倾泻而下,一路欢快地歌唱。那叮咚不断的水声,犹如一曲曲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据说这些都是正哥自己设计的循环水流,既滋养了植物,还营造出了“清泉石上流”的美好氛围,又怎能不让人叹服?
正哥其人,如同我想象中的那般,热情而爽朗,虽初次见面,但大伙与他,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想把“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送给正哥,谢谢他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令身心放松的场所。
小院参观了一圈后,我还特别想提提放在大门口的糖担子。这应该也是正哥费了些心力收集来的。在我们儿时,换糖客就是挑着这副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一手挑着糖担子,一手摇着拨浪鼓,一声声“鸭毛、肉骨头、牙膏壳换糖喽”的叫声,如今想来,犹在耳畔。
嘴馋的小孩子听到换糖声,飞速的蹿出家门,将早已备好的废品呈上,再眼巴巴的看着换糖客凿出一小块丁头糖,迫不及待的塞进嘴里。那甜丝丝的滋味,漾在舌尖、心上,在缺少零食的年代,简直是种奢侈的享受。
正在出神间,有文友提议:可以挑上糖担子摆个pose,定格童年时难忘的一幕。但又有人马上反对,说:“你看,如今大家都衣冠楚楚的,行头也不搭嘛”。也是,这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糖担子,也只能留存于记忆深处了。
在我们忙于赏玩、聊天的当口,杜桥当地的文友们,正忙忙碌碌的,为晚上的大餐做准备。为了让这么多人吃好、喝好,他们费心费力,从一大早就开始采买、洗切什么的,真的好辛苦,必须为他们送上大大的赞,谢谢他们的付出。
夜幕渐渐的合拢过来,菜也次第上桌。长条桌上早已铺好了格子布,摆放上各式菜品,再加上饮料、酒什么的,打开头顶戴着斗笠的汽油灯形状的灯具,温馨柔和的光顷刻洒了下来,太有氛围感了。
这个夜是如此的多情与宁静,这雅聚的一刻又是如此欢畅与热闹。吴老师所烧的菜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当之无愧的被冠以“大厨”的称号。
这个周六,徐老师还请到了临海作协的几位大作家,这些可都是我仰望的对象。有个小小的愿望:如果以后能有机会聆听他们讲讲创作方面的心得,就更完美了。哈哈,我是不是有些太贪心了呢?
这个周六,与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正可谓“偷得浮生半日闲,正家小院笑声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