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传》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词人一生

作者: 古云梦泽 | 来源:发表于2023-08-18 14:4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前缘

    初识柳永,应是中学课本。一首《望海潮》写出三吴都会的壮阔景致,一首《雨霖铃》又极尽伤感惆怅,更有《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后来在选修课本中,又读到《八声甘州》这首羁旅行役佳作,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戚氏》。

    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鸣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它与我学习过的宋词都不一样,平常词有上下阕,一般也都是上阕几句写景,下阙几句写情,上下阕格式一致。但《戚氏》却是上中下三阙,三阙的格式也不相同。读起来语调婉转,感情丰富,又像散文一样优美。我好像发现了别人都没有发现的珍宝,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长调慢词。

    于是带着这份与众不同的喜爱,我找到了这本书:《宋词是一杯清酒:柳永词传》。想从中挖掘出词人柳永更多的故事。

    柳永一生

    入京前

    故事还要从另一位著名词人李煜所在的南唐说起。

    柳永的祖父柳崇是儒学大家,为了躲避唐末五代的战乱而举家南下,隐居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金鹅峰下。后来柳崇的儿子柳宜,也就是柳永的父亲,颇为南唐后主李煜赏识,遂招入朝为官。

    公元975年,南唐灭国。赵匡胤优待南唐旧臣,柳宜也在新的朝廷继续为官。但因为旧臣的身份,并不得要职。柳宜常常被派去各州县任职,到过蒲州、泉州和扬州等地,柳永就是柳宜在沂州费县任职时出生的。

    当时柳宜为柳永取名柳三变,寓意: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三变之意出自论语,即:远观严肃不苟,接近温和坦荡,谈吐严厉庄重,无嬉闹之态。可见柳父对柳三变的期望之高,后来柳三变并没有达成父亲的期望,遂改了名字为柳永,字耆卿。

    柳氏家学严谨,柳永从小受到父兄长辈耳濡目染,因此饱读诗书,立志三甲魁首,光耀门楣。14岁时便写有《劝学文》,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态度。但柳永的童年是颠沛流离的,因此也造就了他敏感的内心,以及善于观察景致的习惯。

    劝学文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柳永十几岁时便开始尝试写诗,有小作《题建宁中锋寺》。后来他看到崇安当地的民谣小曲《眉峰碧》,非常喜欢,把它写在墙壁上日日吟唱。这首词对柳永的创作影响很大,后来他的许多作品便都是这类描写普通人市井生活的词。

    眉峰碧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柳永十六~十九岁之间,在长辈的主持下结婚娶妻。在《玉女摇仙佩·佳人》一词中,他写道:“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还有一首《斗百花》,结尾一句:“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缸,却道你但先睡”,反映了柳词不拘小节,平铺直叙,直面本色的特点。这样的词因此也为正统文人所不齿。

    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1001年,十八岁的柳永在家乡通过了乡试(解试),即将进京赶考。此时他刚刚成婚不久,还沉浸在双宿双飞的喜悦中,却不得不背井离乡。他的妻子也只能含泪目送夫君离开。古人为何伤离别,因为在古代,天高路远,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往往一别数月,此去经年。加上古代的各种动乱疾病等因素,往往一别就可能阴阳相隔。

    但是我们的一代词人已经从新手村出发我期待着他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此时的词人也是一腔豪情待施展,年轻有为自信的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有所成就。

    柳永先是到了杭州,为了干谒求仕需要拜访时任杭州知府的孙何,如果获得推荐,以后进仕不难。但是孙何门风很严,不轻易接见无名之辈。为了打出名声,柳永写了那首著名的《望海潮》交由歌坊妓馆女子吟唱,因此声名大噪,得到时任杭州孙何的夸赞。可惜的是,孙何回京后同年病逝,贵人并没有为柳永说上话。但这首《望海潮》却名垂青史,虽然是歌功颂德的投机之作,但气势恢宏并无丑态。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后来柳永辗转进入扬州后,终于抵达汴京(今河南开封)。

    京中十余年

    用现代人的观念看柳永,他是个渣男。早在入杭时,他就时常流连于烟花巷陌,青楼歌馆。但北宋妓院兴盛,汴京更是有妓院一条街,士大夫狎妓成风,有许多著名词人都曾狎妓冶游,因此留宿青楼歌馆在当时又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柳永与妓女们打成一片,为她们写词,写妓女的生活和感情。这为士大夫所不齿,士大夫阶层自诩高贵,妓女不过是玩物,而柳永竟然为她们写词而声名远播,把闺阁香艳的场景直白露骨地表达出来,冲击了他们腐朽的观念。

    其中有一首《凤栖梧》可见一斑。

    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当时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于是名传一时。少年词人流连温柔乡中,也与父亲对他的期望渐行渐远。一同行远的还有他的结发妻子。就在他准备科举考试时,一纸家书将柳永召回家乡崇安,而到达家乡时妻子却早已入土。当年海誓山盟不教她孤单一人睡鸳鸯被,但如今誓言不成,已天人两隔。他只能写一首《离别难》,感慨: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

    宋真宗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二十六岁的柳永第一次在汴京参加省试,但就在春闱之前,宋真宗却明发诏令:”读非圣贤之术及属词浮靡者,皆严谴之“。就这样,柳永第一次被场外力量扼杀了进士及第的希望。

    宋真宗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考试,折戟落第。三年以后,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他第三次应考,这一次,他的兄长柳三复及第,而他,再一次铩羽而归。此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岁月无情,转眼就是十多年过去,而他也不再年轻。

    他心灰意冷,写下《鹤冲天》。虽然不为朝廷认可,但他却并不怀疑自己的能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宋仁宗即位,两年后,公元1024年,柳永再次冲击科举考试。这一次他大放异彩获得主考官的青睐,但当名单送到宋仁宗皇帝手里后,他看到柳永的名字,认出他就是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浪荡子,遂大笔一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的仕途希望彻底断绝。他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此时父亲已经去世,他既没有完成父亲的期许,甚至自己的生计都要仰赖妓女接济,何其失败。

    离京

    在汴京沉沦半生,终是一无所获,柳永决定离开汴京。离开时,他百感交集,一首《雨霖铃》作别汴京,以及汴京城那些烟花巷陌的可人儿。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公元1024到1029年间,柳永漂泊在苏杭一带,那时的心境已与当年从家乡出发去汴京途径苏杭不可同日而语了。此时的柳永孤身一人,一无所有,前途渺茫,城市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与他无关。他只能怀古,情绪低沉郁结。

    公元1029年,柳永回到汴京,但汴京已物是人非。他拜访一位旧相识,可是佳人却门扉悄悄,他只能伫立无语。过去了5年,也许那些青楼歌女已经换了新欢。于是柳永再度从汴京出发西行,一路到达关中平原,古城长安。

    公元1032年,他漂泊至渭南一带,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羁旅之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公元1033年,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去世,宋仁宗终于独掌大权,他改国号,立新政,一派繁荣景象。1034年,宋仁宗大兴文治,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于是柳永马不停蹄地离开鄂州,第三次奔赴汴京,功名之心还未磨灭,他又回来了。彼时,他已经50岁了。

    进仕

    这一次柳永与兄长得中进士三甲,能够入朝为官了,他从睦州(今浙西地区)团练推官—一个八品小官做起。虽然起点不高,但半生心愿得偿,他的人生焕发出第二春。

    柳永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很快得到官场上司的认可,只数月时间,上司就向朝廷举荐柳永升官。但因为任职才数月,没有显赫政绩而被推荐,朝廷并不承认。甚至后来专门定了规矩,没有经过考核不得举荐。经过这次风波,柳永不再抱加官进爵的希望,只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后来柳永和他的父亲一样,一纸调令辗转多地。先后任余杭县令,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三任九年皆有政绩。

    公元1043年,他调任泗州判官,仍然是幕职,看来朝廷并不打算重用他。但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当时朝廷想起来他的词名,需要他作词一首歌功颂德。这样的词柳永写过不少,但以往那些都没有作用。这次他思索再三,写下了《醉蓬莱》,却因为词中有与已故真宗皇帝挽词类似的词语,以及一句:太液波翻,终于惹皇帝不悦,自此永不复进用。

    词祸事件后,他曾经找到时任宰相的晏殊求情,为了套近乎,他说我跟你一样,都是写词的人。但晏殊却说:”殊虽作曲子,但不曾写过像’针线闲拈伴伊坐‘的句子“。言下之意,晏殊对柳永作的那些淫词浪语男女缠绵的词看不上眼。

    后来,范仲淹推行新政,其中有一项是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官员可以向朝廷申诉。柳永申诉成功,后任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入京做官。后历任著作郎,太常博士,终于屯田员外郎,从六品虚职。公元1053年,柳永70岁退休返乡,后去世。有坊间传闻当时群妓合金葬柳七,但根据学界研究认为,王安礼(王安石弟弟)在润州做官期间埋葬的柳七比较靠谱。

    对柳永的评价

    词从隋唐时期萌发,但唐朝诗繁盛,词不过是娱乐。到五代十国期间,花间词派为词的代表,但花间词堆砌辞藻,香艳空虚,写的主要是士大夫玩弄女子的一些事情,格局不大。到了李后主,才境界始大,感慨遂深。

    而柳永是北宋前期最重要的词人,在他之前花间词难登大雅之堂,他之后,即使是苏轼,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无不受到柳词的影响。对柳词最大的诟病无非是词语尘下,有许多青楼歌馆儿女情长的词,但这些诟病无法掩盖一些优秀的羁旅行役词,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实对柳词诟病最大的儿女情长,恰恰是柳词最大的特色之一。在柳词前,词是士大夫阶级的特权,普通人没有条件玩词,而且也无法流传下来。我们无法知道古代人的生活状态,因为无人为他们发声。但柳词打破了这个局面,柳永的此大量描写当时市民阶级的生活。虽然他的词大部分主角都是风尘女子,但那些女子也有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也有被遗弃的或失恋的痛苦心声。在他的手里,词得以平民化,吟唱的都是贴近人民生活的那些爱恨情仇的故事,所以才有”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传播度。

    除此之外,他一生羁旅漂泊过许多地方,对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都有提及。而且他的词语言通俗,大量运用方言俚语,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方式呈现,对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柳永在词的格式上大胆创新。在宋词八百多个词牌中,柳永独创的就有一百多个。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除了这些,柳词还有许多名篇,风格各异,雅俗共赏。

    本书阅读体验

    这本书是我机缘巧合下找到的,不知道在研究柳永的作品中,它占有怎样的地位,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不错。

    作者的文笔非常好,抒情和渲染十分到位,甚至有一种中学读青春伤痛文学的既视感,文字非常细腻,缺点是电子版错别字较多。

    如果说我们读柳永生平历史,只能看到他在某年某月发生了某事,既无更详细的情节,也没有切身体会。但这本书对柳永一路走来的心态做了大胆分析,虽然可能有过度解读的嫌疑,但是我们因此也能跟随作者的描述,深入体验到柳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感悟。

    在读到柳永漂泊苏杭时,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孤独和惆怅仿佛感同身受;读到他重返汴京时,发出物是人非的感叹时,仿佛看到我自己曾经的一些经历;读到他三任九年时,感受到命运无常,感受到他已然木然的心境。

    最后柳永定格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命途多舛的普通人形象。他会曲意逢迎写歌功颂德的词,并不高冷;但他在落第后,依旧豪气万丈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我不知道他后不后悔当年的狂论,导致后来奉旨填词。但我想他是没有错的,错的是那个和他不对付的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柳永词传》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词人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wk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