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学生时代,老师批评学生总是以“你为什么考得差?”开头,学生支支吾吾说几句,老师下一句就是“不要找客观理由,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怼得学生不要不要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你考得差是因为你不努力。
这简直无法反驳。分析客观原因总是复杂繁琐,主观上的“不努力”结论简单粗暴。这也就是鸡汤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了。
回到题目的问题。如果简简单单一句“因为懒”、“因为对健康不重视”就回答完了,那么也是相当正确,无懈可击,却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健康的生活方式伴随而来的是较高的时间、精力、金钱投入。
想膳食平衡,蛋白质类食物贵吧?新鲜食材贵吧?自己烹饪费时间和精力吧?想运动健身,健身房办年卡贵吧?户外运动装备贵吧?运动完累吧?
来看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专家们为居民操碎了心,反复开会商议,斟字酌句出台的指南,却字字刺痛都市上班族的心。
“营养过剩”本就是伪命题,大部分人只是脂肪、精制碳水化合物过剩了,部分人蛋白质摄入过剩,极少有人钙、维生素A、B族维生素过量。绝大多数人只是吃得饱,其实微量营养素不足。
城市在发展,吞噬着上班族的劳动力,上班族只能吞食外卖。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早已遥不可及,一份红烧肉盖饭、香辣排骨饭、猪排饭,赶紧吃完接着干。看看现在“白领中午饭”战场打得火热,连便利店都有快餐可供消费。要的就是便宜、快捷,吃饭只是为了补充能量,所以速度快得出奇。要想吃健康,势必更费钱或时间,这哪是普通上班族消受得起的。
互联网行业的996工作制(9点上班,9点下班,工作6天)、医院医护的轮班制……就是这么忙,爱干不干,有的是人想干。每周至少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量也只有上班快迟到了小跑赶公交那天达标了。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与亲情更是奢侈,都成空巢青年了,哪回得起家啊……
人类天生喜欢三种东西的味道:糖、盐、脂肪
这与原始社会时的生存需要有关,糖和脂肪提供所需热量,盐补充出汗损失的电解质,人类自然喜欢甜味和奇妙的美拉德反应。深谙此道的食品生产商早已靠此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所谓欲望成为产品的驱动力。
通过饮料来区别不同的社会阶层,其实一点也不难,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把社会上层和底层划分的清清楚楚,那就是饮料的甜度:较淡还是较甜。——《格调 社会等级与生活品质》
拒绝过多的糖、盐、脂肪,意味着更健康、更有意志力、更有生活品质。
无法精控糖、盐、脂肪也许并不全怪个人意志力薄弱、不自律,微博上有篇《看看华尔街精英的身材,就知道他们为何能控制全球经济了》的热文,让大家别为懒惰找借口。可有没有想过,人家的身材,是否和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金钱收入所影响的消费观、社会资源占有、享有的社会服务有关?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勤劳自律的人多了去了,身材好又精英的恐怕还不算多吧。
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没一样是立竿见影的,长期执行才能维持健康,减少患各种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逆转慢性疾病的指标,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药。
这话听起来就跟医院里医生的嘱咐一样不爽快,远没有“老军医扎两针根治性病”、“不打针不吃药不节食不运动包瘦10公斤”吸引眼球。生活节奏快、人们心态浮躁,不愿意坚持服药,不肯调整生活习惯,没时间运动,可人体本就复杂,哪有捷径可寻。
怎么办?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可想大波热钱将涌进健康产业,可究竟有多少不是抱着干一票就走心态,想真正建设健康环境、提高健康服务,这无从而知。
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等APP的推广普及,能否帮助人们建立并执行健康习惯也不好说。
外界环境无法改变,只能改变自身入手。
首先就是积极赚钱。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维续、健康相关服务的购买无一不是耗钱的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钱不一定有生活品质,但有生活品质却一定得有钱。万一遇上重大疾病,有钱也能更有底气。
其次从微小的地方开始培养习惯。无法改变工作午餐、社交宴请,至少可以少吃两口肥肉、回家后补充杂粮果蔬;无法改变办公环境和久坐时间,至少可以多喝水、抽点时候做做俯卧撑、平板支撑;无法改变身边食物的品质,至少可以学会看营养成分表,选择低糖低盐的食物;无法改变学习工作压力,保证睡眠时间,至少可以睡前喝杯牛奶、不玩手机减少光刺激,提高睡眠质量……
这难么,都还没要求改变三观、提高品位修养、丰富人生阅历啊。
谁都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生等待着自己,所从现在起就保持健康,关爱家人,制定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进,这才是达到想要生活的最快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