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心灵外篇(二)

作者: 林汉扬 | 来源:发表于2019-08-13 20:40 被阅读3次

    (二)大仁大爱立足于吾性自足。

            孟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面看是平等无差别愽爱的“仁”,实际上是相对于主体的价值次序。它正是从“主我”(己)为圆心原点出发层层扩充推己及人到客我(他人)的,从“小仁”到“大仁”。

        因此,孟子这段文字中的“仁爱”思想,体现的“爱吾老”,是必须是先爱自己的老人,再把这种爱推己及人到他人的老人身上。“幼吾幼”,是必须是先爱自己的孩子,然后再把这种爱推己及人到他人的孩子身上,而爱吾老及吾幼又根本于爱自己。也就是说是主我向客我的扩充,《孟子·公孙丑上》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何谓“怵惕”?就是指惊恐害怕。它是形容人自我因为某事感觉、感知到自身(本我生存)的危险而触动了生理本我的神经从而产生自我保护的情绪而体现出来的担惊受怕,当危险来之于他人时则反之推人及己将心比心而了产生同情怜悯,这就是恻隐。这时,他人的危险由于被自我意识感觉、感知并将心比心以他人的危险替代为自我的危险时这种他人的事件就寄情转化为自我的体验,因此,事件中的“他人”己经不再是与自我无关的他人,而是成了寄情俱备于我的他人,这就是说客观的他人转化为俱有主观属性的“我”,是客与主的叠加相融,使他人转化为“他我”(超我或客我),即皆俱有“我”。如果再次扩而充之,当把对人的寄情扩展到物时,这种人的情怀就把主体与万物的状态发生了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与心灵外篇(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ki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