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078814/04e6b1867a6545e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78814/6b9155a553f72145.jpg)
翻过来《圣教集》384页。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
什么叫“新发意菩萨”?就是刚发心的,是一个嫩手,开车叫作“新手驾车”,这是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他的根机,他的理解力、执行力、意志力,所有这一切还都很嫩。
“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虽然他发了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还是应该愿生净土,有种种理由愿生净土。“多”就是“都”,或者理由很多,有很多理由愿生净土。
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
“何意然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譬如婴儿”,新发意菩萨就像婴儿一样。这个小娃娃刚生下来,他还是软的,小骨头、小手都是软的,“机解软弱”。
“若不近父母恩养”,如果没有父母在他旁边,没有父母的恩德照护他、养育他。
“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一走路就摔了,掉坑里,掉井里;或者被火烧,被蛇咬。小孩子如果没有父母的照护恩养,就有种种的危险。
“或乏乳而死”,如果上面说的堕坑、落井、火、蛇等难都没有,但是吃不到奶,也饿死了。
“要假父母摩洗养育”,“假”是借,要借助父母的力量和慈悲。“摩洗养育”,比如夏天热,父母会给孩子抹痱子粉,赶蚊子,给他洗澡。
“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这样他才能长大,才能把家业托付给他。
“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刚发心的时候,还是小婴儿,很嫩,所以要愿生净土,这样阿弥陀佛就能天天摩洗养育,照顾他。
“亲近诸佛,增长法身”,在佛的恩护养育之下,法身越来越健壮,越来越有力量。
“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匡”是帮助、辅助;“绍”是继承;“济”是济拔运度。这样他才有力量,才能继承佛祖的家业,才能做为堂堂正正的大菩萨,到十方佛国度化一切众生。
“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因为有这样的利益,所以劝新发意菩萨发愿往生净土。有少数人不愿往生,“我要在秽土度众生!”结果一下遇到困难了,头脑清醒了,“我还是到净土去吧”。
这是举“婴儿近母”的比喻。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78814/adc59342bea28037.jpg)
这里打了一个比喻:
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
“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果你有本事像鹅和鸭一样,鹅和鸭到水里去,水能把它们打湿吗?你把鸭子按到水里,它可高兴了。
“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堪”是能够。像这样的人,就可以在秽土,不用到净土,就在秽土拔济苦恼众生。
“若是实凡夫者”,“话说回来,第二步,如果像我道绰一样,是实凡夫的话”。
“唯恐自行未立”,恐怕自己还度不了自己,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叫“自行未立”,自己的修行还没确立呢。
“逢苦即变”,遇到一点苦恼就变了。本来发心要布施,还没布施,人家说“你把房子给我吧”,“哎,你这人真是的,我刚要布施,你就问我要房子,我不布施了!”人就是这样,遇到一点小事就变了。
“欲济彼者”,在这种情况下,还想济度他人。
“相与俱没”,有人掉到河里,你去拉他,本来淹死一个,你下去淹死两个。“相与俱没”,两个人都淹死了,因为你没有那个本事。
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
把鸡放到水里,它就不乐意了,因为它不会游泳,它害怕。“逼鸡入水”,它就打湿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问难的人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道绰大师就分两步来说:如果你是不退菩萨,那可以,应该这样,你完全可以做到;如果不是的话,你是实凡夫,那就不行了,那就是“逼鸡入水”,你肯定要打湿。这就是说,没有那个本事,在三恶道的环境当中,一定会被沾染,因此要愿生净土。
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
如果凡夫发菩提心,要在秽土救度众生,佛不同意。
摘自:《安乐集讲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78814/24a49c0cfaa0693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78814/fffe0c538970e85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