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中,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邀请中美两国顶尖高中生参与对话。这些孩子都即将跨入大学门槛,但还没有接受大学教育,因而这个对话很能够反映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来自美国的12名学生都是总统奖的获得者,来自国内的12名高中生也都是考入清华,北大的天之骄子。我即刻来了兴趣,我当然不敢奢望他们呢之间能够火星撞地球,我知道我们的孩子肯定会输,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输的太难看。
但是随着节目的发展,我的呼吸越来越艰难,场面岂止是难看。孩子们的表现简直让我们扼腕长叹,汗流浃背。我们最优秀的人才,除了会考试,会得分,会表演,会做戏,还会什么?其中给我最强烈刺激的是对话中的两个环节,中美学生的选择截然不同,让人目瞪口呆。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教育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恶果,撒旦的魔瓶已经打开。
一. 关于价值取向的选择
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让学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美国孩子都惊人的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没有思考,理所当让的做出了选择,这种选择对他们也许是常识,他们解释说,拥有智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真理永远是第一位的,当然拥有了智慧,随之就可以获得财富和其他。他们的选择让人感动,他们的取舍和逻辑的清晰,又让人钦佩不已。
反观我们的孩子,除了一个女孩子选择了“美”之外,其他的孩子,要不选择金钱,要不选择权力。没有一个人选择“智慧”,更没有一个人选择“真理”由此可见,智慧和真理在中国贬值到了什么程度。
也难怪中国的孩子,在中国,黑小子奥巴马能够成为总统吗?美国人具有英雄情结,尤其喜欢平民英雄。好莱坞的造星运动和奥巴马入主白宫,都彰显了美国的民族风格。在美国,你出生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你要往那里去才重要,你要到那里去的智慧和才能保障才重要。没有一个英雄是与愚笨的,首先他必须拥有智慧,而拥有智慧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真理。这是美国基础教育的常识,在美国,你拥有智慧吗?这是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在中国,你有”人“吗?这是一个更重大的问题。
想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嘲笑这些孩子,我甚至为我们孩子的坦诚感到一丝欣慰。
我们的孩子是在酱缸你学习和生活啊,可想而知,耳濡目染的都是一些什么教育?社会上,官本位,官大一位压死人,有官就有权,有权就有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想象看,权钱交易,金钱至上,甚喧嚣尘上的拜金主义思潮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影响?更可怕的是这种极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不断挑战我们底线和神经,使得我们逐渐麻木,并且太高了我们的容忍度,最终不正常的行为逐渐正常化了,成为了一种社会习惯。
很多父母就用这样庸俗化的方式教育孩子,甚至有些所谓的名校,在校门口挂出皮鞋和草鞋,告诉学生两种人生,让学生趋利避害,有人说,校园里每天都在造假,论文造假,考试造假,课表造假,有时候学校和老师还帮助学生造假,想想看,每年录取的大学新生中,有多少档案是学生原先的真实档案?学生都是受教育的人,或者是社会的人质,社会给他什么,他自然就变成什么。
难怪我们的孩子直奔主题,眼睛功利化地盯着结果,却忘记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d古训。这些孩子,他们只知道拥有金钱和权力这个结果是好的,却完全丢弃了价值实现的过程,自然也不去思考价值实现的途径。这不仅是我们社会的弊病,也与我们应试教育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手段和评价方式息息相关。我们共同换上了短视症。
一系列的浮躁一阵风,让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跨出校门,还没有走上社会,就已经被完全沾染,被风化,被社会化了。柏杨先生所说的丑陋,已经如影随形了。
二。、关于非洲援助计划的制定
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两国的高中生,制定出一项对非洲儿童的援助计划。
率先阐释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从中国悠久的文化谈起,谈起丝绸之路,叹气了整合下西洋,弹起来我们赖以自豪的一系列。但我们的这些辉煌和非洲有什么关系?难道让他们望梅止渴,望洋兴叹?然后,孩子们开始了才艺表演,有人吹箫,有人鼓筝,有人弹琴。接着是是三个女生小合唱,一会儿又变成一个人深情朗诵,再以后是集体大合唱。他们唱的不能说不好,但唱得好不如做的好。要知道非洲儿童需要的是实在的援助。有人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么,对于缺衣少食的非洲孩子朗诵诗歌,至少在我眼里是不人道的。
好像在结尾的时候,孩子们终于提到了援助计划,那就是尽量去旅游,促进非洲经济发展,为孩子么组织募捐,去非洲建希望小学。可以说,没有一句话不是空话,废话,套话,没有一项计划能够真正得以实施。
当孩子们夸夸其谈地说完。一个美国华裔作家立刻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出来,这没有问题,但首先你们的援助计划要能打动我,我还要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捐出去的每分钱是不是都真正发挥作用了,你们谁能告诉我?结果,我们的孩子对于这样的问题,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回答上来,也许他们根本不在乎解决问题,他们的心里是想的是,我终于上了一回电视了。。。。。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实际情况出发,从最微小的事情入手,食物,卫生巾,饮用水,避孕套等等。尤其是避孕套,让我震惊,随即我就领悟了,这不仅仅是保护这些孩子,还有那些即将出生的孩子。因为非洲是艾滋病高发区,很多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还有一个女生,提出了一个卫生巾计划,更是让现场观众感动,这些非洲女孩子可以贫穷,可以受难,但有了这些卫生巾,就有了做女孩子的尊严。所有这些微小问题,每一项,做什么,怎么做,步骤和计划,一清二楚,具体到每一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精确到几元几分,所有的人分工明确,又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帮扶整体。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我想,我们也有精确的时候,甚至比这些孩子更精确,但那只有在阅卷的时候,我们对分数,常常是精确到小数点之后三位数的。
从节目中我们还不难看出,美国学生更注重实际,更注重应用,但又不乏精神的高贵和真理追求。反观中国学生,则是知识陈旧,眼光狭隘,视野狭窄,而且与现实严重脱节。这些所谓的精英,走上社会之后,我不知道他们究竟对社会能有多大作用。
但无疑,他们是聪明的,只是这种聪明让人不寒而栗。当需要他们精神的崇高和真理高迈时,他们坠落在土地上,真诚地袒露他们对金钱和权力的迷恋。更可怕的是不仅是这些高中生,还有更多的大学生,他们的选择也不容乐光。不久前,温总理在同济大学吟诗,鼓励学子,不能紧紧盯住地下,还要学会仰望星空。总理吟唱这首诗的意图,意味深长。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在于浩瀚星空对话中,我们会顿悟自身苦难的渺小,我们会对真理充满崇敬和向往。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长久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而我们的学生恰恰把这两样抛弃了。
不能仰望星空也就罢了,当我们迫切需要他们立足现实,脚踏实地解决非洲孩子的实际问题时,他们却又吟诗弄fu,漂浮在半空中,临空踏虚,打起了太极。
对于学生的这些欠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早就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所谓应用能力,当然就是指实践能力。所谓的审美能力,当然就是指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独特的审美创造。而所谓的探究能力,自然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实际上一方面是评价标准跟不上,另一方面还是应试的吹残,导致课程标准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而来自社会的影响,尤其恶劣。
由这些不争气的孩子,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那次较量,中国孩子输的很惨。当年的这个事情,经过媒体的热炒,最后甚至惊动了总书记,从而发起了雏鹰行动,如今我们的雏鹰长大了,可结果仍然让我们气断声吞。
救救孩子,首先要救救教育!
读后感:读到这篇文章,真的是感受颇多,还是一直以来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给了孩子一些什么东西?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能够应用到生活中?而情况是很明显的,我们的十几年的学习中,大学以前的和生活脱节的厉害,而到了大学也许有用,也许没用,像我等没用的,工作以后还得重新学习。这个是知识层面的,而道德层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我们的教育仍然没有给孩子们明确的,正确的选择,而受社会的影响,很明显大多的孩子的选择和文中的这些孩子是没有区别的!
而在开讲了的节目中,学生朋友总是在问“科学有什么用”中微子研究有什么用,王院士回家的很简单,没有用。其实就是说对科学的认知和态度中,很多人还是功利性的。那在几百年前的牛顿和爱因斯坦,你会不会问他们万有引力和相对论有什么用?很多时候科学的价值不在于短时间的实用性,而在于探究未来我们还不可的东西,他的价值就是在探究中得到应用,比如互联网,手机,都是从科学的探究中而得来的附属物。没有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一种好奇心,我们的孩子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吗?
而在潘建伟教授,谈到量子力学的时候,谈到探索的动机里,也提到对于科学家的动力就在于这种未知性,他们可能一生就是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量子重叠等等。科学家的思考的东西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裴瑞卿博士在谈万能细胞的时候,说生物细胞学的研究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就是,你可能希望种出一颗豆子,反而得到一个西瓜,这也是他们的动力。
而,潘教授很无奈的说,目前他所见到的很多大学新生的印象就是:呆若木鸡。没有一种兴趣和动力,已经十分厌倦学习了的人,怎么可能从事科学研究?
所以,我们的教育体制真的是很落伍了。而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如果还在被我们表面的繁荣,富饶所迷惑,沾沾自喜,那么可能更大危机就等着我们,我们的国家所需要的接班人如果都是诚如文中的孩子一样,您能笑的出来吗?
网友评论
哪个国家在实际的帮助非洲发展。回顾清末,民国,再到90年代初,谁无私的帮助了我们的发展。是老一辈领导人分析,借鉴,在世界两个老大“帮助”世界发展的夹缝中找机会,避风雨,才艰难的带给我们今天“空洞批判”的机会。
另,你的反思又有那一点是可执行,并改善的计划!
哎,空谈。还不如茶馆墙上贴的那张纸。
我是个高中生,看到开头那个选择我就想啊,放到我们班一定会有很多选择智慧的。我自己就想选智慧和金钱,因为我认为智慧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能为他人带来些什么,而权利和美的确不怎么能引起我的兴趣,至于真理,我并不打算活的那么明白。当然选择金钱也不是有什么济世救民的想法,纯粹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一点。
我没有去考证文中所述节目的情况,但我想说我们中国学生,尽管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选择真理和智慧,但我们各有各的考量,绝不是被教育洗脑而在夸夸其谈,我们有在思考,我们没有被教成傻子,正是因为竞争压力大,我们才不能像文中的美国学生那样表现得美好,正义,细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考虑一些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案,但是我们会学习,很多东西社会会交给我们,我们中国不缺少有想法的下一代。
教育的确存在问题,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情摆在那里,一味的抱怨,一味的呼吁,又有什么用呢?自己行动起来才算是开始吧,就算进同一所大学,别人只要四五百分,我们这边要六七百分,我们都没在抱怨了,也没时间抱怨了,更不会整天去呼吁什么教育改革,只想着加油啊,争取实现自己的高考目标,如果真的想改,不还是得靠自己吗?为未来的自己积累力量,我改变不合理的或令人不满的现实。
http://usa.bytravel.cn/art/zmg/zmgzsdhdzssm/ “中美高中生对话的真实始末”
就说说作者的读后感。整个读后感除了用潘建伟等几位科学家的话举例子,就是十分笼统地表达“中国教育体制有问题”这样一个观点。具体哪里有问题,又该怎么解决?抱歉,我完全看不到。全文最后,抛出“我们的教育体制很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惊悚结论来抓人眼球。
这种文风,放到“夏”文广泛传播的那个年代,或许很吃香,很多人会信这一套,会给作者点赞。可如今都2017了,上海学生都PISA连冠了,英国都引进中国数学教材要强迫学生背乘法口诀表了,美国人自己都开始鼓吹大学文凭无用了,我们这位作者居然还在用将近三十年前的套路来带节奏,我也是服气的。
美国选了12个得了总统奖,不是上哈佛就是上耶鲁的精英阶层学生来参加活动,选了真理和智慧(在导演安排下)。你从这里就看出来美国学生个个都是人类的希望了?美国绝大部分平民学生毕业的时候身上要背几十万美元的助学贷款,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偿还贷款,你让他们来选一个试试?不选财富去选真理?中国女学生选了财富因为她看到白头叶猴保护区有多麽缺乏经费,财富的力量能帮助多少珍稀动物免遭灭绝,这个你又为什么半字不提?至于中国学生选权力,而美国学生不选,哈哈,那是因为美国学生自己心里有数,他们本就是当权者阶级的后代,不管读什么学校,将来都是要接老子的班的。整个国家的未来都操弄在精英集团手里,他们当然没必要在一个千里之外的节目上表现出自己对权力的渴望。中国学生来自什么家庭?大部分还是从平民阶层靠高考进入顶级学府,他们背后可没有一个大家族能将参议员或者大法官的位置拱手送上。想要改造国家,难道不该对权力保持自己的野心吗?
凭这么一个视频,就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大放厥词,这篇原文的作者不是蠢就是坏。至于写读后感的这位,有句话送给你:中国的教育质量如何,历史自有公论,如此拙劣的带节奏文还是少写一点吧。
最应该摈弃的,就是你这样天天没事装专家,去抨击国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对的。
引进西学才多少年,伟大祖国已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能这样不负责任地一味鞭笞?
第二点,教育体制的改革要结合实际国情,发现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国家已经认识问题,也在解决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的吐槽,提出意见才是难能可贵。
第三,中国孩子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文中所提完全不符,个别现象并不能成为全部。
第五,作者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社会有所警醒,让素质教育的普及更为广泛。然而文章却有点危言耸听。
最后我想说的是,少年强则中国强,但是少年的培养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最后,现实面前说什么都是苍白的,我也能洋洋洒洒写几千字比较中美差距,但又有什么用呢?不是咱们教育部门不想改,也不是老百姓喜欢应试教育,而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动一发而牵全身。何况,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优点,他们白人的教育制度本身就不见得比咱们好!
2.再者,即使当时的确是这个情况,我觉得当下的孩子们还有很多很优秀的地方。就看看小学生们,虽然奇葩的作文层出不穷,但也侧面反映了他们的新奇思想,前不久新闻说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诗人,尽管有人质疑是否家长参与,但是确实有新颖之处,看得出来有把所学结合生活实际来实践。
至于接班人的担忧,举个极端的例子,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可以和那些清华北大预学生比肩了吧,不可谓不是精英,放眼世界都是可以角逐的。
3.最后,教育体制的问题是老生常谈了。我国的国情,人口众多,全面落实而不是覆盖义务教育都是一个还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也不能作为忽视教育体制弊端的理由。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的确有问题,但是目前职能部门是否有在付诸行动改进?是否一直停滞不前?这个体制被吐槽到现在,为什么还没有被全盘否定全面改革?目前是否有更公平更合理的方案来代替?如果不是,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在我国国情这个可行域内的相对可行解?
至于这个大课题的最优解,我有理由相信: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