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老子集成》中,共收录了自战国到1949年265个不同时期、不同注解者的版本,其中称《老子》的120部,称《道德经》的145部。历史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河上公本和王弼本,现今最重要的当属楚简和帛书,如下是五个重要版本的简介。
1、《楚简老子》: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由荆门市博物馆整理1998年5月出版。内容仅为两千多字,是今本的五分之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老子》传抄本。下葬时间约为BC374年之前,誊抄时间约为BC500年-BC400年之间。
2、《帛书老子》: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整理1980年3月出版。帛书甲本由篆抄写大约成书于BC250年左右有上下篇之分,帛书乙本由隶书抄写大约成书于BC200年左右,有德经道经之篇名,两本下葬于BC150年左右,比《河上公章句》早五六十年。
3、《河上公章句》:河上公一说是战国时期人,传六代之后到曹参(萧何之后的丞相)。一说是汉文、汉武时期人,曾授汉文帝《道德经》真义。其徒弟安期生,号称千岁公。盖西汉神仙道流传之故。又称《河上丈人撰》,大约成书于汉武帝时期BC100年左右,原注不分章,大体上是以黄老思想解释《老子》。有黄老的元气宇宙生成论,自然无为治国术,精气神方士养生术。
4、《王弼老子注》:生于AD226年,卒于AD249年,以其短暂的24年生命,完成了《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如果说河上公探讨的是宇宙来源问题,王弼开始之后探讨的则是宇宙本体问题,王弼认为“天下之无,以无为本”,开启了”以无谴有“的思辨哲学。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
5、《道德经古本篇》: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五年(AD574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所得,傅奕参考了9家注本进行整理,共 5556 字,与帛书文字有许多类同之处,但体例按通行本,《道经》在《德经》之前。此书现存于正统《道藏》中。其时代应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相当。傅奕本保存了较多的古句、古语、古字。有许多优点,但因其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这些旧本本身就存在不少讹误,且傅奕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改动的地方也很多,存在讹文、衍文、脱文、倒置的情况,且有些篇次及文章内容也非《老子》原貌。
以上《老子》均是流传之流传的传抄本,没有一个是所谓的《道德真经》,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同一本书中还有自相矛盾的思想。就拿王弼本来说,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确的,原文却在后世流传中抄错了。不虚“老子五千言,错简两千年”之称。
任何一个时代的《道德经》解释,都有当时的时代作用于价值。王弼援道入儒是有政治目的的,是为了反对董仲舒之后的汉儒“名教”之风。魏代(曹丕时代)开始了”名教“和”自然“关系的讨论,王弼是主张,名教服从于自然的。裴頠则著《崇有论》,从理论上用以有为本批判以无为本,提倡有为,否定无为,推崇名教,排斥自然。王弼以自然为本,建立起一套“以无为本”的“贵无论”体系。裴頠以名教为本,提出了一套“济有者皆有”的“崇有论”体系。
离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去探讨注者的解读无异于纸上谈兵。读河上公要对西汉之初的黄老学派,及当时政治环境,学术史有个大体了解。读王弼不得不去了解魏国当时的学术潮流。只有明白了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出于对什么的考虑,才说这样的话,才能尽可能的解决“代入感问题”,得出到一个比较接近真相的结论。“老学史”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史,古代思想史,没有什么学问可以单独而又孤立的通过一本书就能轻松掌握。
河上公以清静无为解说老子,完善黄老思想。王弼以自然思想注老子,建立“贵无论”。跟现在那些人用成功学,管理学说老子,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时代需求不一样了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