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了什么?高学历?好工作?升官?发财?是为了“黄金屋”,还是为了“颜如玉”? 我认为,皆不是。因为这些都是功利之人给读书戴的功利之冠。
苏轼是一个极爱读书的人,他说:“吾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可见,苏轼把读书当成了最佳化妆品。“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的人身上会散发着由内而外的芬芳。这种芬芳,不是西装革履时装包包化妆美颜所能给的。
饱读诗书的人,定有一颗丰盈的心灵,一个有趣的灵魂。这样的人,既能体会独处的妙处,又能享受闹市的繁华。这样的人,无论身居何方,都能把自己的心安放,所以苏轼说,吾心安处是吾乡。一个内心安定的人,他的身上会散发出让人闻之欲近的芬芳。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一个人有了有趣的灵魂,即使穷困潦倒,身着粗布褐衣,脚踩草履敝屣,人见了依然会心生喜欢。苏轼被贬,每到一处,都深受民众的喜欢,就连当官的,也愿冒着革职的风险与他交往(被贬之人被称之为罪臣,当官的与罪臣交往会受到牵连)。读书,没有给苏轼“黄金屋”,但是给了苏轼比“黄金屋”更可贵的人格魅力。
读书给了读书人面对大风大浪,依然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被贬的苏轼,一路上诗词歌赋,书法画画,品美食赏美景,与他官运亨通时无异,他那颗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也始终如一。在黄州,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且境界与之前也完全不一样,就连苏辙都慨叹:“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在惠州,以竹引流,让城里人喝上了山泉;在儋州,办学启鸿蒙,让野蛮之地从此有了文化的浸润。读书,让他有了“举世非之不加沮”的从容气度。
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有什么样的气质。嵇康极帅,樵夫一见便拜,以为自己遇到了神仙。帅的人很多,但帅到仙气飘飘,估计只有嵇康一人。他的仙气与他喜读老庄是分不开的。受老庄的影响,他面对生死也能超然物外。所以当他走向刑场时,依然能从容淡定弹奏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来宽慰为他免死请愿的三千太学生。而毛泽东喜欢读史书和兵书,正因为如此,他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有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
读书,能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丰盈一个人的心灵,让人内心安定,变得有趣;强大一个人的精神,让人灵魂独立,变得宠辱不惊。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既能在泰山压顶时面不改色,又能在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碰撞中觅得一方妙不可言的美好!“一手诗意,一手烟火”,这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最明显的特征。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既能做自己的主人,又能做生活的主人。这大抵就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