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状态”
1.我们把外部事件记入“父母状态”,同时还记录下“内部事件”,即儿童对所见所闻的反应(对所见、所听、所感和所知的再现)。

2.我们把这种所见、所听、所感和所知的信息定义为“儿童”。由于孩子最关键的早年经验中没有语言的参与,因此绝大多数的反应是“感受”。

3.孩子早年弱小、依赖、无能、笨拙,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在这个无助的阶段,无数不协调的要求全部强加到孩子的身上,造成了不良感受。

4.不断受挫的社会化过程会导致消极的情感,根据这些情感,孩子最初会认为“我不好”。这个结论以及其所导致的持续性的不快经历,会深深地记录在孩子的头脑中,永远无法抹掉。

5.儿童时代烙下的痕迹,任何一个孩子,即使是在和睦、充满爱和幸福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也是如此。因为这个问题源于童年的境况,而不是父母的意图。

6.“儿童”也是一种随时可以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当一个人被情绪支配时,我们说他的“儿童”出现了,当他的愤怒压倒理智时,他的“儿童”掌握了控制权。

7.“儿童”也有光明的一面,儿童状态中储存了大量积极的信息,比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触摸、感受和体验的渴望,以及第一次发现新事物时自豪而质朴的情感。

8.观察告诉我们,无论是孩子还是长大成人的我们,身上的“不好”感觉总要超过“好”的感觉。在孩子离开家独立地体验社会时,他开始运用他的“父母状态”与人互动,并因此强化了“父母”信息,即表达加深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