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状态”
1.在人际沟通分析理论发展的早期,伯恩发现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改变,表现在态度、外表、语言和姿势上的显著变化。
2.情绪化的“儿童状态”,自以为是的“父母状态”,理性并且有逻辑的“成人状态”,并不像本我、自我和超我属于概念…它们是真实的现像。这些状态产生于对所记忆的往事的重现,涉及真实的人、真实的时间、真实的地方、真实的决定和真实的感觉。
3.记录在“父母”中的信息是未经编辑直接记录下来的,孩子总处于依赖的状态中,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无力改变、纠正或解释所发生的事情。
4.“父母”里记录着孩子从双亲处听来的或从生活中看到的所有的忠告、规则和规范;“父母”中还记录着幸福的妈妈的温柔和自豪父亲的快乐面容。
5.重要的是,关于“父母”的这些规则从道德意义上讲无论是对是错,它们都被当作有可靠来源的“真理”记录下来,儿童会取悦并遵从。这些永久性的记录,任何人都无法擦拭掉,这些记录终生都在重播。
6.内在的“父母”同样也是生命的守护者,它凭经验使我们避开很多足以致死的危险。无论从身体还是社会意义来看,对父母告诫的记录是孩子生存不可缺少的。
7.不和谐的父母信息容易引起孩子的困惑和恐惧,不和谐的声音和情绪容易让人心烦意乱,儿童会选择漠视以求自我保护。但这些记忆引起的自相矛盾和焦虑情绪会消弱“父母”的力量,甚至变得支离破碎,对孩子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8.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 ”信息总是表现为“如何做”,通过观察父母,孩子积累了大量的“如何做”信息,这些信息对孩子以后独立生活帮助很大。
9.如果一个人早年接受的指令是非常严厉的,那么他很难改变旧的方式,会固执地坚持一些无用的方法,并形成强迫性的观念:只有这样一条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10.当认识到我们的头脑记录着成千上万的规则后,我们开始欣赏“父母”中包含的这些信息。这些首先占据我们神经通道的信息为我们今天的人际互动提供了基础,也是日后引起某些强迫性行为或怪癖的根源。
11.当儿童感觉自己身处必须依赖他人的外部环境中时,他就不敢自由地提问和探索,这些被储存在“父母”状态中的信息给今天带来的是负担还是幸福,取决于它们是否合乎现实,是否被“成人状态”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