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心理地位
1.人际沟通分析理论把人际交往中可能采取的心理地位分为: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好四种。
2.婴儿没有语言能力,他们的反应局限在感觉、情绪和模糊的幻想中。尽管我们无法回忆起生命初期的记忆,但我们可以用复原新生儿情绪状态的方式重温早期的经验。
3.婴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最初出于本能,但不久就成为条件性或习得性的体验。如婴儿对不愉快的刺激包围着,由此产生的情绪即成为将来所有焦虑的来源。
4.再生命的早期,有时在出生的最初几个月,有时稍晚些时候,经常会建立一种处于中心位置的情绪地位……临床诊断证明,一旦改情绪地位在早期生活中得以建立,就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会自动反映到个体以后的生活中,即心理地位。
5.“我不好---你好”是儿童早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地位,是儿童根据出生和婴儿时期的经验得出的逻辑推论。安抚是这种地位好的一面。
6.沙利文认为儿童完全依赖他人对他的态度进行自我评价,这样生命早期习得的自我态度会伴随个体一生,也可能受某些重大环境的影响,在以后的生活中得以调整。
7.孩子学习走路则意味着他的“婴儿”时代的结束,安抚也随之减少。因为危险性,自我伤害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不被允许或拒绝……这些被遗弃和痛苦的状态在第二年没有缓解,孩子就会形成“我不好,你也不好”的结论。
8.我不好,你不好这种心理地位下的儿童会自暴自弃,放弃希望,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他们的行为变得完全退缩、退化,似乎想退回到已岁时所经历的生活,那时他们感受到了人生中唯一拥有的安抚。
9.一旦一种心理地位得以建立,儿童的所有经验都有选择地被用于解释和支持该心理地位。心理地位的本质具有决定性。
10.一个最初认为父母“好”而又长久受他们虐待的孩子,会转到第三种心理地位,即有犯罪倾向的地位:我好---你不好。这种心理地位形成于孩子两三岁之时,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11.遭到毒打的孩子,在伤口逐渐好转的时候,独自一人的时候体验到一种舒适的感觉,即伤口的好转与经历的痛苦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他感觉即使谁也不管我,我也会好起来。他们体验到残酷,还有生存之艰难。“我好,你不好”是这类儿童的生存之道。
12.为了理解生命的意义,决定心理地位可能是婴儿“成人”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心理地位,婴儿能够对混乱的情感和外部刺激做出预测性的评估。
13.“我好---你好”是有意识的、能用语言表达的决定,不仅包括了大量的关于个体的和他人的信息,而且还包括了哲学和宗教等抽象概念中尚未经历过的看能性。前三种心理地位基于情感,第四种基于思维、信念和行为。
14.前三种与“为什么”有关,第四种与“为什么不”有关。我们对“好”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我们个人的经验,因为我们可以使其抽象化,最终适用于所有人。
15.我们必须懂得“我好---你好”是一种心理地位而不是情感 ,当你采取了“我好---你好”的心理地位后,你马上就会有好的感觉产生。我们对过去的记录仍具有敏感性,但当我们的忠诚被削弱之时,我们可以选择关闭这些记录。坚持下去,幸福的生活就会及时降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