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录(上篇道经1-3章)

作者: 清月照天心 | 来源:发表于2017-11-13 12:58 被阅读60次
    第一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注释:徼(jiao,四声):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一点体会和猜想

    经常的平和虚静,心无罣碍,来观察它奇妙的作用(比如使头脑清醒,身心安适等);

    经常的运用此心,此意,六根,来观事物此消彼长,生长收藏,成住坏空,最后一切归于虚无的规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里承接上文的“有无”。阐述道之朴素辩证,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告诉人们,“独阴不生,独阳不长”。

    为人处世,应当刚柔并济,居安思危。临易有难,临危有定。化大为小,化多为少。居高不傲,处下不卑。如是,则近乎循道而行矣。

    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点猜想

    圣人循道而行,不妄为,故曰“无为”。圣人身体力行,正己而人化,故曰“行不言之教”。“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天地之道也。人能效法这一天地之道,则或“无为”而可有大为,无私而能成大私。成己成人,全矣。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里的“贤”可以指人才或有很大成就的人和事物。

    如名企,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求职者总想着往“名企”这些地方去,这是“尚贤”的鲜明体现。一方面,“名企”等是一种“贤”;另一方面,人才也是一种“贤”。如此,则是双重“尚贤”。

    尚贤而争,故而产生各种竞争,辛苦,心计,权谋,乃至造谣,毁谤。君不见各大知名高校的“抢占优秀生源”大战,礼义毁坏,斯文扫地。为国人与社会作笑谈,而讥讽耻笑之。此尚不足为祸,但上行下效,败坏社会风气,是其罪也!

    “贤”的本义指会赚钱理财,精打细算。《道德经》中的贤应该偏向此义,这与孔子的“贤良”之贤是不同的。孔子的“贤良”之贤,指忠信笃敬,敏事慎言,正己化人。此是大贤。然老子所批判的“贤”或“贤人”多怀心机智巧,天道忌巧,机巧之心出,而懒盗之心生, 故而不宜尚之。后文大体亦言此要义。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所以,圣人治国安民。要做到以下几项。

    第一,“虚其心”。需要扫除他们心中的种种无明私欲,颠倒妄想,使其心虚静澄明。

    第二,“实其腹”,有人说是一种修道练功境界。在我理解,“腹”应该指丹田部位,气聚丹田。故而言实其腹,根本在“实其气”。天地一气而化,人禀受天地之气,万物无气不生。故而,需要长养其精神,充实其精气。

    第三,“弱其志”。这里的“志”指的是以过分的私心利欲为主的扰乱人心神的种种“志”,包括求取功名,出人头地,甚至也包括发誓要做出一番功名,立一番事业,青史留名。由是观之,儒家中之重名誉者,亦于道有失矣。

    第四,“强其骨”。天地非全然不动,化育长养万物,天泽地润,生生不息。人亦不能只作寂静枯死状。节身爱体,保养气精髓血,而筋骨自强矣。强则能抵外侮,能创造施化,能享受活泼涌动之生机与趣味。加之以适时适量运动,而当可自新自强矣。

    第五,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的“知”主要指各种机巧思虑。多思多欲,伤神败身。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里的“智者”,就是指那些心怀机巧智虑,狂妄躁志,乃至权谋诡诈的人。正是有这些人的开端搅局,才使各种争夺机巧,心计狡诈纷起,败坏了社会风气。就像本来清澈平静,只有微波轻漪的水面,被许多泥棍搅起一般,变得泥沙俱下,混浊污乱。各种野藻细菌,纷纷滋生。江河鱼虾,亦多受其污染。如不及时治理,必然浊恶横生,而仁义之人亦或终将绝灭也。

    所以,“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没有这些祸乱的作俑者,循道而行,不妄作妄为,那么,自然规律之道即能大治之。又何须人之种种劳心伤神,乃至心劳日拙。故而,为人为政,需明道循道,如是,则可清净归真矣。

    《道德经》摘录(上篇道经1-3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摘录(上篇道经1-3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qz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