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据亦舒的小说《我的前半生》改编的电视剧大火,前段时间偶然间发现了一部同名作品,我想它应该会比亦舒的作品更火,因为它的作者是爱新觉罗.溥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的前半生是他作为皇帝的岁月,末代皇帝的自传。
这一次皇帝真的走下了神坛,而这也是一部很严肃的自传,也许看到最后你会流泪,不是同情末代皇帝,而是他的懦弱、委曲求全犯下了多大的错;会愤怒,因为日本在东北,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永远不可饶恕,不能被忘记;也许会感动,因为皇帝也被改造了,愿意做新中国的公民。
溥仪在光绪死后进宫当皇帝,此时他三岁,从此他的教育里只有唯我独尊,黄色为他的专属颜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的一生当了三次皇帝,第一次是中国的皇帝,1908到1912年,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他“主动”退位;第二次是张勋复辟,此次只有十二天,因为军阀混战,张勋败了;第三次是满州帝国的皇帝,1932到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死于1967年,自然死亡。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传奇又狼狈的一生,第一次当皇帝是他的童年,和大部分小皇帝一样学习、玩耍、折腾打骂太监、买些西洋玩意儿,末代皇帝的他没有显示出有多大的能力或者抱负,外面闹革命有大臣帮他处理,外国侵虐有大臣帮他签条约。他自然是无忧无虑的皇帝,中国历史平庸无能的皇帝总会加速王朝的灭亡,但也因王朝末代一切都已腐朽,不得不亡,比如明末皇帝崇祯,他本人有雄心,有抱负,可末代王朝,无力挽回。溥仪呢?即是末代也是无能。
袁世凯登基,他被迫退位,与国民政府签订优待条例: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五,德宗(即光绪)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
有人曾提问为何民国在在其历史上要独留宣统一污迹?有人说是妥协,也有人说是袁世凯深思熟虑想出的最好办法,我觉得二者都有,当时的环境不可能直接杀了皇帝,毕竟包括胡适在内还有一批人支持皇帝,毕竟还有外国势力的干涉。从袁自身来看,他要实现的是复辟,杀了宣统等于否定皇帝的存在,也他一贯四面迎合的性格不符,作为成功的政治家,永远留下余地。
然后在紫禁城继续当皇帝,苟延残喘,一段荒谬的生活,外面已是二十世纪的中华民国,他却过着原始的帝王生活,呼吸着19世纪的空气。他一面令人严查腐败,一面自己铺张浪费,在外籍老师庄士敦的教导下,渴望自由,渴望出国,渴望由自己再次夺回皇位,实现复辟。有次和朋友讨论到这个问题,他说其实溥仪并不想当皇帝,他向往紫禁城在的世界,后来复辟也是因为祖宗的陵墓被盗,我说不然,他想,很想,他身边还有那么多大臣、太监,他还有那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他相信他是天命所归,天生的皇帝,东陵盗案只是他复辟的一个明目张胆的口号罢了。
他成亲了,妃叫文绣,1931年与他离婚,当了一名老师,皇后是婉容,1934年被溥仪抛弃,开始吸食鸦片。一妃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妃融入了新时代与溥仪离婚,后却难以舍弃旧尊号,凄凉死去。溥仪也曾感叹如果婉容也文绣那般与他离婚,那么结局是否会不同?只不过历史没有假设。
溥仪一直都是懦弱的,说到底也是皇位毁掉了他,皇宫里他一人独尊,谁教他勇敢呢?他不需要学的,他的话就是权威。只不过离开了皇宫他的权利早已一文不值。在军阀争权夺利时,他把希望寄托于军阀,渴望通过他们复辟。张勋带领他复辟了,12天,就被打倒,他否认自己主动复辟,而是由于张勋的逼迫,因为他们怕失去优待条例。
情形越来越危急,1928年孙殿英弄出了震惊紫禁城的东陵盗案,盗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整个紫禁城笼罩在沉痛的悲哀与愤怒中,溥仪决心复辟,否则就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他开始召用原清廷大臣推荐的官员,可大多只拿钱不干事,他把希望寄托于日本人身上,为了出国去日本,他将紫禁城大量珍宝,送到日本,《清明上河图》就在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花大价钱买回,还有太多太多,外面水生火热,而紫禁城仍豪奢浪费。日本早在计划入侵中国,从东北到全中国,可溥仪却相信他们是会保护自己,要帮自己复辟。
他主动跟日本人来到旅顺,他要的是复辟,日本人要的是傀儡,建立满洲国,溥仪为元首,可一切权利都在日本人手中,大清皇帝,大清遗臣在强权下妥协了,从此成为日本人手中的皮影,日本人怎么导,他们怎么演,忘掉了自己的国籍,忘掉了自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一起宣扬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幻想由“客卿”来来发中国的资源,东北满目苍痍。
伪满最后六年,粮食输往日本共计一千一百一十万多顿,东北人民只靠配给的玉米穰、豆饼等掺和的“混合面”过日子。
抚顺矿工被折磨死的估计有二十五万到三十万。
太多了,日本人犯下的罪太多了,可是中国末代的皇帝没有任何骨气,任由日本人在中国的领土撒野,他想到的只是自己还是皇帝,只要还有人对他卑躬屈膝即可,他把日本的天照大神的神龛搬到中国,令东北人民都要敬拜,把天照大神也当做祖先。对日本人越是谄媚,对家里人、弱小的人越发严酷,打骂至死不在话下,可溥仪信佛,他不想下地狱,他不打苍蝇,却令人杀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多少皇帝,多少贵族,多少地主会做的事?
伪满时的他身边有很多大臣,即贤又能的太少,沽名钓誉的太多,罗振玉,郑孝胥都是,相比之下郑孝胥更具国际眼光,他企图的是国际来管,也就是当时的英法美等国,何其可笑,他们都没有敢当天下事的心。罗振玉在中国甲骨文的研究史上有重要地位,是甲古四堂,可是他把太多太多的宝物买给外国,他滥用名气随便鉴宝,他鉴定出来的宝物连溥仪都觉得价值不大,前半生里说他也逼死了王国维,此中渊源是王国维年轻的时候受他资助去日本留学,后来也做了他的女婿,在伪满做官,罗振玉觉得王国维欠他太多,该还,王国维自己也觉得,一个贪心不足,一个觉得感恩不足。溥仪把一批宝物交由王国维卖,罗振玉表示他来卖,结果卖了不把钱给王国维,而溥仪又找王国维要那笔钱,于是王国维选择了自杀,昆明湖,也许自杀的原因还有对国家的担忧,对时局的无可奈何,总之他死在昆明湖。而罗振玉呢?他还写了一篇悼念词,言语间王国维受了他太多好处,有时候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有文化的人是流氓。
1945日本人败了,溥仪从苏联被遣送回家,他在供词中把一切都推到日本人身上,声称自己是被逼迫。可天理昭昭,怎是三言两语就可推卸的?中国政府没有杀他,他的罪千刀万剐都不止,可是他是皇帝,从政治的角度看他代表了一个集团,当初的大清官员,代表了一个民族,满族,所以他不能杀,新中国成立急需稳定人心,很多时候都不能随便说杀就杀,因为有法律,很多时候也不是说打就能打,因为有人民。
溥仪在监狱里接受改造,从隐瞒、撒谎、由他人伺候到被新中国的变化,被党的改造计划,被战乱时光大人民受的苦如今却愿意和党一起原谅他而感动,认识了从前软骨的他,他开始痛恨那个把他变成皇帝的慈禧,痛恨那些从未教他如何做一个人制度,他也变了,他积极参与劳动,他把他隐瞒的财产交给国家,他完全相信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他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赦书,他真正自由了;1960年他拿到了选民证,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公民;他开始写自传,他要人民了解那段历史,他要深刻反思自己,1967年他死了,没有万岁,平静安稳的死去,一共活了61岁。溥仪没有孩子,对于婉容、文秀他没有感情,结婚的时候,他16,他想的是没有战争的话,他可以亲政了,被特赦后他再次结婚,也许有了彼此之间的心心相惜,可他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他老了。
《我的前半生》作为一部自传,从最深处剥析了溥仪的前半生,或者说一生,有很多真实史料,但不像历代皇帝的起居注那样枯燥,却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真实,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写历史的人有自己的利益与看法,《我的前半生》也有它的局限性,但作为补充性史料还是很有看点。对于溥仪我们可以评价,可是却难以改变什么,历史永远不能改变,不能假设,历史也没有偶然,那段屈辱的历史有中国自身衰落的因素,而我们必须强大,才不会重复这样的历史,每一个人必须有骨气,国才不会亡,国不亡,我们才有未来。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一共37万字,而我只选取的大概的,作为史料,它更适合亲自阅读,也许会有更多感触或者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