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想孩子学习时,能快速进入状态,现实往往不尽如意。
如果一件事情在启动神经通路时所需要的能量很少,那么这件事就很容易开始;如果一件事情启动它所需要的能量比较多,那么这件事情就比较难开始。
01 20秒法则:启动所需能量的时间越短,事情越容易开始
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Shawn Achor)发现,当一件事启动时所需要的时间超过20秒时,这件事就会很难启动。
根据这个原则,如果一件事情我们想要快速开始,就要将它启动所需要的时间变短。
比如要想培养阅读习惯,我们就要先选中一本很想看的书,然后放在桌子上或沙发边,让我们一坐在那儿“顺手”就能拿起这本书看,如果能做到“顺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选择,那么读书这件事就变得特别容易了。
比如我们事先没做准备,想要阅读时,再跑到书架那儿找要读哪本书,然后再想:坐在哪儿读呢?用什么笔来做笔记?怎么记?这些问题都思考完,超过20秒了,很可能就读不成。
有些事,我们明明不想做,却一直在做。比如我们不想看电视,光靠心里想想“我不要看了”是不管用的,这时就要把看电视这件事情的启动能量增加。
把客厅里电视机遥控器的电池卸下来,放到另外的地方,等到下次想看电视的时候,拿起遥控器发现没有电池,需要去找,多了一个步骤,刚才想看电视的神经兴奋就平静了下来,可能就不想看了。
生活中,朋友圈翻到一个视频,点开看,结果网络不好,圆圈标志转呀转呀,没反应,我们往往就干脆退出来不看了。
所以一件事情能否顺利启动,跟它所需要的启动能量有关。
02怎样让孩子启动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变短
一是列任务清单,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安排学习任务时,一定要先做容易的,再做困难的。等到孩子进入了学习状态后,再来让孩子自主安排,让他自己决定接下来是做难的还是容易的作业,还是交叉着做,都行。
前面做简单、感兴趣的作业就是一个大脑预热的过程,可以让启动变得容易一点儿。所以,国家安排各种考试也一样,都是从简单的题开始,这样做起来会比较容易。
我们安排自己的生活也是一样。压力越大,就越不想干。
从一件最容易启动的事儿开始,比如先从洗一双袜子开始,洗完袜子,就想洗毛巾,做完这两项家务,你再把衣服整理分类扔进洗衣机就会变得更容易,因为你已经被预热、启动了。
二是把一系列事情变成行为习惯,形成动力定型。
习惯成自然”这句话是有神经学依据的,一个新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在我们的大脑中建立一系列稳固的神经通路的过程。
这个稳固的通路一形成,只要先启动一件事情,那后面的一系列事情都会被顺序启动,不需要太多能量,就能比较轻松地做到。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说回到孩子学习,要把他学习之前的一套行为习惯化。
比如回到家先吃水果,喝水,然后开始拿出书、本,准备铅笔、橡皮和尺子,再拿出作业清单本列清单,找出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让这些行为成为一个系列。
将学习的习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程序之上,孩子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便捷一点、容易一点。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想做的事情,要去设计它,让它启动时所需的能量越少越好;不想做的事情就要把它的启动能量增加,变得越多越好,这样我们才能过上更主动、更有目标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