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道德经15(幽深高远)

作者: 时光月老 | 来源:发表于2017-07-17 12:15 被阅读19次

    一、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1、断句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2、注释

    善为士者,善于当士的人。玄通,想想深邃而通达。夫,发语词。唯,仅仅,正因为的意思。容,用如动词,形容,描述。犹豫,迟疑不决的样子。涉川,步行渡水。俨,恭敬,庄严。涣,散。释,消融。敦,敦厚。朴,就是未加工的木材。旷,就是开阔,空旷。混,就是包容。浊,混浊的大水。

    3、整段话

    古代那些懂得规律的人,其思想细致精妙、深邃通达,深刻得难以理解。正因为他们难以理解,所以要勉强加以描述:他们办事反复考虑,就像寒冬要步行过河;谨慎小心,就像畏惧四邻的围攻;恭敬庄重,就像一位做客的人;通达而不固执,就像将要融化的冰块;朴实敦厚,就像未经雕饰的原木;空旷开朗,就像那深山的幽谷;包容一切,就像那浑浊的大水。

    二、原文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断句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2、注释

    孰能浊以止,谁能够像混浊的大水那样而停留在这种状态上。静之,使浊水安静下来。动之徐生,搅动这种清静状态,慢慢产生各种追逐名利的行为。

    3、整段话

    除了得道之士,谁还能够使自己像混浊大水那样停留在这种状态上?世人总是要让浊水安静下来,慢慢加以澄清;但是谁又能够永远安于这种安定清静的状态呢?世人又总是搅动这种清静状态,慢慢产生各种追逐名利的活动。

    三、原文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1、断句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2、注释

    保,占有,掌握。不欲盈,不追求圆满。蔽不新成,就是安于有缺陷的旧状态而不创造新的事物。

    3、整段话

    掌握了这种规律的人,办事是不求圆满的。正因为不求圆满,所以能够安于有缺陷的旧状态而不创造新的事物。

    四、赏析

    道是幽深高远、精深玄妙、恍惚不可捉摸的。体道之士,自然也都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难测。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只能是勉强作形容--故强之为容。从若冬涉川开始,老子便用了豫、犹、俨、涣、敦、旷、混等七个形容词来描述得道之人的人格风貌,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实际上却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不是冥顽不灵之人,他们极富创造,却从不张扬自己,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不断更新,从而达到完美、完善。

    老子如此着意描写体道之士的特征状态,就是为了以体道之士的表现来阐释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指出,善为士者保守大道而不自满自溢,所以能敝而新成,就是说得道之人能在这混沌的世间保持自身的平和宁静,在宁静中保持自己质朴活泼的本心,保持灵魂的活力,天真质朴如婴儿一般。并且永不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故能够不断的更新,不断内省,因而能做到安和长久。

    善为士者的这些行为被老子引申为一般行为体的典范,体道之士也因此成了老子政治理想的主要依托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书】道德经15(幽深高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pf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