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专业课上被要求读课外书 ...”

作者: 顽童小逗豆 | 来源:发表于2017-12-22 21:56 被阅读70次

第一年给本科生上理论课,要求读原典,每周一两篇,都是英文。学生辛苦,我迷惑,课堂讨论有谜之沉默。学生安慰我:心疼老师。

期末,有人在试卷上说:“他是不是还没有从美国式的被虐中缓过神来,现在以这种方式虐我们。”

号称中国最好的本科生也这么没见过世面。此后,我不再要求本科生读原典。每次开课,我提供六七本书,关于生活各领域和层次,有趣、易读,希望学生在丰富的生活表象中触摸到人类学的方法和原则。

大家读得开心,既看到生活,也看到人类学,更满足了好奇心。他们赞扬书单,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不时冒出好点子。我也慢慢忘了他们的刻薄。

一收反馈,学生说,第一次在专业课上遇到课外书,高兴!

我心里堵得慌。

第三年,大家课外书读得开心,案例分析和概念推演不时出乎意料。反馈中,好多人说,课上懂了,能讨论,能分析,课后却模模糊糊。随课程推进,模糊慢慢变成了焦虑。

我忘了三年前的伤害,要求学生读学科发展史上的八篇关键文章。概念推演和案例剖析,不过是话语和逻辑,难沉淀为经验。正常人每分钟说话几百字,声波稍瞬即逝,听过即忘。耐心阅读,每分钟最多百把字,比听觉留下更深印象。阅读把概念变成体验。最后,自己写,手比听和看都慢,在身上留下的印记更深。逻辑和体验一体,才是学习。

我要求学生读出理论及其创立者的性情、风格和追求,不被今天的学术八股框死。

第一篇,Franz Boas的The Study ofGeography,奠定了当代人类学的方向,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视野。

第二篇,布朗的Mother's Brother in South Africa从结构功能研究走向结构主义,是人类学思想的一个转折点。读这篇,明白那个时代最基本的两个概念:function和system。布朗与马林诺夫斯基风格迥异。马林诺夫斯基想到哪写到哪,没多少逻辑,但文采好,会渲染情境,读者被他的点抓住,不想那么多,感受就好。布朗非常理性,生前只出了十来篇论文,清晰流畅。两人一个偏科学,一个偏人文,当代人类学平衡二者。两人都要读一下。

第三篇,列维-斯特劳斯的Structural Analysis in Linguistics and in Anthropology,作为案例读The Structure of Myth。读列维-斯特劳斯,一开始会看到绚烂多彩的世界,但随着分析,绚烂慢慢剥落,血肉丰满的人物一点点变得冰冷残酷。现实不完美,世界无聊荒诞,表象只是过眼云烟,唯有稳定不变的结构才给人活下去的愿望。他文笔很好,但板着脸,逼你跟着他的逻辑一步步往前走。结构主义是人类学里的数学物理,把生活的感性愉悦化入无言的方程。

第四篇,格尔兹的Thick Description,附带读Deep Play。格尔兹的文艺气息远超学术气息,文字浅薄,经不起推敲,但很开脑洞。到处开,满头是洞,总让我想起脑前额叶萎缩的病。大脑到处开洞,像蜂窝一样,病人生活能力越来越差,但创造力喷发。读格尔兹不要管他的逻辑,没多少道理,要在乎一个又一个脑洞能不能把你带进去。

人类学史上还有个脑洞更神奇的人——马歇尔·莫斯(整体社会事实概念的提出者)。他总说这个想法实在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写。写啊写,写了4、5页,7、8页,然后说,嗯,我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东西,但没时间写了,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看吧。停住,走人。

第五篇,Mintz的Sweetness and Power(尤其第三章)。Mintz倡导结合全球政治经济过程与地方文化意义。我一直都没在自己的研究中感受到Mintz,直到写完博士论文,导师说:“有机会一定要介绍你认识Mintz”,我恍然大悟,《甜与权力》已无声无息地影响了我。

第六篇,Foucault的Truth and Power。福柯说人死了:你发自内心的想法、情绪和感觉都是社会给的。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人,只需要很多棋子和工具来体现和运转社会规则。不要误读福柯。读出福柯给自己赋权,他的棺材板会响,会愤怒。人为什么就不明白赋的并不是权,不过激发了欲望、情绪和愿望?缺乏让话语产生社会效力的资本、人脉和契机,人会更绝望。

第七篇,Sahlins的The Sadness of Sweetness。这是当代人类学对观察中蕴含着观察者的深刻阐释:人类学用以理解他人的概念都带着犹太-基督教的印记。萨林斯是列维-斯特劳斯的当代传人,毒舌,有趣。

第八篇,Bourdieu的Program for a Sociology of Sport。从布迪厄开始,人类学和社会学带上了理性的真正内涵。学者,既有青春,也要老成,不被既定社会世界中理所当然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因为它们最有可能被政府和市场给予物质资助和符号赞同。唯此,才能避免半吊子学术气,记录自身而对自己茫然无知。最绝望的,对我这种从其他学科跨进人类学的,像“一位神学家,改行当了社会学家,经历某种回归,又以神学家的口气说话;或者更糟糕的,拿社会学当武器,为以前的神学观点找理由,做辩解。”读布迪厄,有清醒的绝望,冷漠的同情。

希望有学生能感受到木心说的,在伟大的作品前痛感绝望,是快乐的绝望。

人类学理论的转折性论文:

1. Boas, Franz. 1887. The Study of Geography. Science 9 (210): 137-141.

2. Radcliffe Brown, A. R. 1952. “The mother’s brother in south Africa” in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Free Press. Pp. 15-31;.

3. Lévi-Strauss, Claude 1963.“Structural Analysis in Linguistics and in Anthropology”and “The Structure of Myth”InStruc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4. Clifford Geertz, 1973.“Thick Description”,“Deep Pla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Pp.3-30,412-453.

5. Mintz, Sidney. 1985.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 Penguin Books. Chapters3

6. Foucault, M. 1984. “Truth and Power” in The Foucault Reader.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7. Sahlins, Marshall 1996 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Current Anthropology 37 (3): 395-428.

8. Bourdieu 1988 Program for a Sociology of Sport.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5(2):153-161.

相关文章

  • “第一次在专业课上被要求读课外书 ...”

    第一年给本科生上理论课,要求读原典,每周一两篇,都是英文。学生辛苦,我迷惑,课堂讨论有谜之沉默。学生安慰我:心疼老...

  • 【菊言菊语】《狐假虎威》教学实录研读

    于老师在《狐假虎威》这节课上,以读贯穿教学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生学得活,课...

  • 专业课上

    今天又是某某的课上手机突然没电了,然后就飘飘乎不知所以然了,干些什么呢?难道要听课吗?听了一会儿实在是觉得没意思,...

  • 感赏  14

    哈尼昨晚放学回来对我说要买课外书《飘》,还是在小学的时候要求我给他买课外书,昨天他的要求我欣然答应,没有...

  • 高效读书有十招

    童年读漫画,上学读《作文选》,也会读一些课外书,初中读手抄本,高中读言情小说,参加工作读专业书,也会读写流行书,总...

  • 关于阅读

    暑假要来了,相信很多语文老师又开始下达阅读任务了吧,我作为一个没有被强制要求读课外书,却保持了二十多年阅读习惯的人...

  •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传》琐感

    记得第一次有可能去接触曾国藩是同学课桌上的一本“闲书”。 我们那个年代,但凡是课外书均叫做闲书,偷偷在自习课上看《...

  • 1074:凶巴巴的老师

    早上,进教室,一边改作业,一边监督孩子们读课外书。上课前,不太喜欢孩子们让读语文书,课前预习、课上朗读、课后背诵,...

  • 第1次被留校

    今天,因为在班主任刘老师的课上看课外书,当场被老师发现,老师把我的书没收了,让我放学以后在教室里练习坐姿。 我不应...

  • 【教育随笔】偷看课外书

    最紧有几个孩子在课上偷看课外书,我只是提醒,没有严厉批评。 今天下午的语文课,讲优化,发现班长偷偷在看课外书。我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次在专业课上被要求读课外书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ax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