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全部兴趣在于如何将我的所思所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关联。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必纵使一个人的记忆再好,也不免会有所遗漏。
我的思维时而发散、时而凝聚,凝聚是为了进行深度思考,以期可以解开困扰我许久的心结。
发散是为了将那些关键性的东西,从复杂纷扰的环境当中剥离开来,将其简单纯化后并加以利用。
—拟态—
杂谈:基本释义是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叫拟态或称生物学拟态。
基于上一节中关于态的概念论述工作,现在我们则可以尝试展开针对拟态的基本释义,进行适当的延展性工作。
我们从考察线条的表现形式开始,为此,我们选定自然事物“树”作为我们的论述对象。
在一张洁白的纸上,用画笔勾勒出些许线条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用以表示树这个自然事物。
你是如何理解这些线条所对应的自然事物呢?经过简单的思考后,你会回答因为这些线条所对应的是树这个自然事物的基本形状。
换以更加严格的表述,是这些勾勒出的线条将树的基本态在纸上表现出来,即这些线条将树的基本态在纸上进行直观的演绎,因而我们可以轻易了解这些线条想要表达的。
同理,我们可以作如下推理。
众所周知,象形文字是以表意为主,其本身就是从更古老的图画文字演化而来。
结合之前的论述结果,我们之所以能理解线条想要表达的自然事物,其基本逻辑就是这些线条有与之相对应的事物的基本态。而这些对应的基本态是被我们的感官先行经验到后,再用以线条的方式对事物的基本态加以直观的演绎。
根据以上论述结果,则可以将我们推向对文字展开的推理及论述工作。
象形文字同图画文字那样,通过线条的排列组合演绎并表达树这个自然事物。
换以更加精确的表述,象形文字以用勾勒出的线条将事物的态进行记录,意即象形文字以用线条的方式对自然事物的态进行拟态。
这是象形文字的优势所在,这使得我们的感官可以先于我们的思维经验到宏观世界的存在,再用以线条的方式对宏观世界的自然事物进行拟态。基于这个拟态的结果为基础,
但同时这也是象形文化的颓势所在,这是由于这种拟态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我们的感官究竟可以对世界经验到何种程度。
因此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来看,感官使我们经验到客观世界的存在,并通过线条(象形文字)的方式来对自然事物的态进行拟态后加以表述。
但是这种由感官经验世界的方式,同时也使我们无法经验到那些超出我们感官和视界之外的,发生在微观层面中的运动。
为此,我们感到象形文化在表述对发生在微观层面中的运动部分时,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而对于那些超出我们感官之外,发生在微观层面的运动部分,则常常被概以玄之又玄的部分。
尽管古人知道一定存在有某种因素在干扰宏观层面的事物发生运动,但却一直苦于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对其进行表述。
因而古人们为求得心灵上的平静,不得已之下只能将无法表述清楚的,却又真实存在的部分,用以众妙之门的方式加以表述和理解,即谓之为——道。
但这不是古人的失误,而是后人工作上的失职。
因此,今天的国人有必要重新审视古人的文艺,复兴古人的智慧使之成为复兴路上的一盏明灯,并为我们的发展指引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