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敬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4-02 06:00 被阅读0次

    朱熹和王阳明都写过一本《大学或问》,朱熹说,你如果看不懂《大学章句》,可以在看一看他的《大学或问》,可见它是比较详尽而具体的,而王阳明的《大学或问》(刊刻时改名《大学问》)是弟子入门的第一课,内容非常简约,只谈了五个大问题。

    我们先来粗略地了解一下朱熹的《大学或问》。

    问题1:为什么说大学之道是大人之学?

    朱夫子答:大人之学是相对于小子之学而言的。关于小子之学,我已经在《大学章句》序言中约略进行了陈述,古代小学传授的内容中,那些至今仍然适用的,我和弟子专门整理编辑出版了一本《小学》,大家应该去读一读。

    问题2:夫子正传授大学之道,怎么又要求大家去学习《小学》呢?不是说君子要努力追求远大的目标,小人才在眼前的小事上下功夫吗?

    朱夫子答:学虽有大小之区别,但他们的道理是相通的。幼年时如果不学习“小学”,就不能将散逸的心收主,培养良好的德性,为大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年长以后,如果不学习大学,就不能察明义理,付诸实践,小学之功就荒废了。小学和大学在内容上的差异,是因为小学适合小子,大学适合成年人,这种差异,只体现在高下、深浅、先后和缓急等方面的程度上,它不像“古今之辨”和“义利之分”那样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幼童应该从洒扫应对进退这些眼前的小事上熟悉礼法,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能,等到年长了再进一步学习明德、新民,以达到至善的境界,这只是一个次第问题,是理所当然的。

    问题3:如果能够遵循不同阶段的规律,循序渐进地从小学学到大学,当然很好,但是如果小时候没有打好小学的基础,年长以后再补习,此时习性已成,恐怕劳而无功,不回炉学习吧,又怕没有基础而不能通达大学之道,如何是好?

    朱夫子答:岁月虽然过去了,便无法弥补,但由浅入深的治学功夫怎么会不能补呢?这里关键是一个“敬”字,学习圣学必须自始至终由一个“敬”字来贯穿。务小学没有“敬”,则不能涵养本源,严格遵守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领会六艺之教;治大学没有“敬”,就不能很好地开发智慧,进德修业,也就不可能有明德新民之功。所以程子发明格物之道,一定先强调“敬”。

    如果幼年时没有打好小学的基础,如果能下大功夫,在进修大学的同时,补习小学的功课,那就不用担心不能通达大学之道。如果确已精力不济,无法兼修,但能够相互善待,视彼此为骨肉相连,培养天生的良知良能,那也不用担心缺了小学的基础。

    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事到临头,当然需要百倍的努力才行。如果只是归咎于过去的不足,当下又不加倍的努力,那么身心的冲突必然会日益严重,致知力行尚且不能,何谈有功于国家天下。

    问题4:应该如何在“敬”上下功夫?

    朱夫子答:程子说“主一无适”、“整齐严肃”,谢良佐有“常惺惺法”,尹焞言“其心收敛不容一物”,这些办法都可以用。

    问题5:初学之时说敬,可以理解,为什么一直到治学之终皆须敬?

    朱夫子答:敬,由心主宰,是万事之根本。懂得如何在“敬”字上下功夫,就能明白为什么小学必须从“敬”字开始,也就明白为什么大学阶段也必须将“敬”字贯穿到底了,小学和大学是一以贯之的。心中有敬,才能格物致知以穷事物之理,就是“尊德性而道问学”;由敬而诚意正心以修身,就是“先立其大者而小不能夺”;由敬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所有这些,没有一天可以离开这个“敬”字。所以,“敬”这字,治圣学始终的要旨。

    ----《我读大学4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熹论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mc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