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四季更迭,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一年走到腊月,岁末将至。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春节的气氛。我站在喧闹的街头,品味着新年特有的味道。
童年时,为迎接新春佳节,小年后,父母开始源着流传已久的规矩办事,家里要大扫除。当时,我们住的是瓦房,父亲会用梯子爬上屋顶,把猫扒开的瓦片,重新放好,以妨年后雨季,房屋漏雨。再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
记忆中,除夕早晨,父亲很早起来了,他用糯米粉煮成浆糊,吃过早餐,他开始贴春联,窗花。我们跟前跟后,做他的下手,递递工具等。中午,母亲摘来柚子叶,烧一锅开水,把柚子叶揉碎放水里。蒸汽弥漫时,柚子叶的清香味,氤氲在屋里,沁入心脾的清新,是除夕特有的味儿。
母亲会舀一盆水放凉,用新毛巾,把家里安放的神像与香炉擦洗干净,放回原位。下午,我们要用柚子叶水洗头洗澡,穿上新衣服,寓意是清除污垢,除旧迎新。这个习惯现在还用着,只是现在都用热水器,我就把柚子叶揉碎放在盆上,象征性地洗洗脸就算了。
到了晚上吃团圆饭,餐桌上的肉类非常丰盛,除了鸡鹅肉,母亲一定会做一条鱼的,寓意是年年有余,为来年取个好意头。晚饭后,长辈们会给我们发红包,我们一群小伙伴,到处去串门,整个村子就热闹起来了。到了零时,各自回家,与父母一起放鞭炮迎接新年财神,忙完后,再去睡觉。
大年初一,春节第一天,孩子们起床后,要向长辈问候新年好。母亲要准备茶点,摆起案头,点起清香,给祖先奉新年茶。然后,家里当媳妇的给公公婆婆奉茶,老人喝茶后,要把准备好的红包发给媳妇儿。
这一天对于忙碌的农村人而言,是清闲的,村民们成群结队踊到祠堂,看村里的青年才俊聚在一起,舞狮参神。参神就是舞着醒狮,敲锣打鼓,放着鞭炮,一路舞一路跪拜着进祠堂。
祠堂主厅供奉着祖先灵位,点着清香蜡烛,醒狮队在祠堂前后左右跪拜后,就在正面的祖先灵前三叩九拜。再舞着醒狮,带着队伍倒退着出祠堂,倒退的过程,也是一步三跪拜,意思不言而喻了,就是尊重祖先,不能背对着先人。
年初二是开年的日子,一年从这天正式开始了,父母在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忙活。起床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点燃两串鞭炮,寓意是开门见红,今年的日子,必定能红红火火。再把鸡鹅杀好,整个放在开水里煮熟。天蒙蒙亮,就虔诚地提着三牲酒品,恭恭敬敬地到祠堂拜祖先。
当然了,拜神只是一个传统的仪式,或者用现代的科学来解释,只是个迷信的说法而已,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是需要依靠坚定的信仰,来支撑饱满的精神生活的。或许拜与不拜,并不能改变什么,但这正是昭示了农村人纯朴的情感依托,与对未来生活美好的追求与无限的向往。
神佛在心中,心诚则安宁,这样的精神信仰,对于靠土地刨日子,靠天吃饭,旱怕涝忧的村民而言,是心灵空间的拓宽与扩展,是精神信念的点燃与坚守。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民众特色,凡人者,信则有,不信则无,凡信者,则心诚也。
年初三,开始走亲戚礼尚往来的拜年了,在拜年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先长辈再到平辈。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尽可能所有的亲戚都走一趟。平时大家都忙于生计,为生活东奔西走,各忙各的,新年难得团聚在一起。如果你不来我不往,就再浓的亲情也会淡了,再厚的情谊也会疏离了。
初四以后的日子,无限制了。随心所喜地继续着还算是新年的日子。到了初五六,记得小时候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年初五六,有酒无肉,年初七八,拜年挨骂。意思就是说,到了年初五六,基本上家家都回到正常生活,吃平时的饭菜,有酒无肉了。
如果你到了年初七八再去给亲戚拜年,就会惹来他们的责骂了。因为那个时代,农村家庭普遍经济困难,物质匮乏,到了年初七八,家里都没有好菜好酒来招呼你了,你的到来,会让他们陷入一种难为情,又无奈的尴尬境地,所以戏说成挨骂了。
到了年初十,是客家人流行已久的传统节日,灯{丁}日。家里在过去一年里,新添了男丁的村民,需要在这天,扎个五彩斑斓的花灯,挂在祠堂,表示感谢祖先的托福之意。再相约组成花灯队,到新婚不久,还没有生育孩子的新媳妇家庭去闹花灯。
客家话“灯”与“丁”同音,每逢年初十,闹花灯的花灯队,从黄昏开始出发,一路上敲锣打鼓,鞭炮隆隆,穿街过巷。每到一家,便会高声叫喊:“送灯{丁}来了,送灯{丁}来了,快来接灯啦,快来接灯啦……”寓意是,送灯{丁}进这个家庭,今年内要添男丁了,所以这个活动,很受村民们的欢迎。
春节最后一个重要日子,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在元宵节,客家人要吃汤圆,还要表演舞春牛。舞“春牛”表达了人们对“春”的期望和祝愿。农民耕田种地,离不开牛,而元宵节后,就开始田间劳动了。春牛舞的寓意是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现在,这些很熟悉的家乡风俗,传承已久的传统文化,已被新世纪的人遗忘了。很多只能留在童年的记忆里,难得一见,过年也删了很多繁文辱节,一切从简了。而我却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在人生匆匆流去的四季里,一直在刻意的保留着,那一片远去的记忆。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