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读书文惠书屋
《论语》讲堂留影151

《论语》讲堂留影151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4-02-03 01:00 被阅读0次

2024-2-3 一百五十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继续共同学习《论语·述而篇》的第二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章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曾经选用过它。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孔子在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生涯,应该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总结的一部分。
孔子把自己的教学生涯分成了这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默而识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学习阶段。“识”就是记住学到的东西,并且能够把它记在心里。有学生就曾经问过我说,老师啊,你讲这个东西我怎么老是记不住呢。今天记住了,明天可能就忘了。我给他的解释,不是因为你忘了,是因为你根本没记住。想忘有个前提,你记住了才可能忘。有的人这个学习就停留在一个表面,好像是给别人学的,读书的时候嗓门也很大,但是读过以后没有什么印象,这实际上就是不用心。而孔子的学习状态显然不是这样的,它是“默而识之”。“默”,没有声音,自己悄悄的就记住了,就学会了,就领悟了。
第二个过程是“学而不厌”,注意这个“厌”不是厌烦,不是厌恶的意思,在古文当中这个“厌”字是表示满足的意思。当一个东西特别多了以后,大家就容易烦。比如厌倦的厌,为啥厌,为啥倦,就是因为太多了。因为过多,超出了某个程度就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过犹不及,让人产生了厌倦的情绪。而“学而不厌”呢,就是学习起来永远都不会满足,永远都不会觉得太多,那就是学习的动力比较强劲。
第三个步骤呢,就是“诲人不倦”。孔子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他不觉得劳累,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虽然比较辛苦,尤其是遇到一些像宰我啊,子路或者冉求,这样的学生偶尔还会跟你抬杠,容易让人生气。但是孔子对教学有追求,“有教无类”,因人而异,分别教育。所以孔子达到了一种“诲人不倦”的境界。
我们仔细来看一看这三个步骤。“默而识之”,这是自己的事儿,自己下的苦功夫。而“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它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恒的思想,做事儿要有恒心。一个有恒者,就能够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敢肯定的说,他是一个有毅力的人。
这三件事如果是要想做好,是很难的。但是孔子却说,“何有于我哉?”“何有”,这是春秋时代的一个俗语,就是不难的意思。“何有于我哉”,这是一个倒装句式,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常见的。意思就是说,这三件事对于孔子来说根本就不难。
为啥有的人一学就厌,一教就倦呢?根源就在于他们的“学”或者“教”都是为了得到某种回馈,而不是享受“学”和“教”本身带来的快乐,而孔子在这两件事上,他是能够找到快乐的。
实际上在我身边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学习呢,他觉得他不是享受,他是忍受或者说忍耐。学习它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高三学生就是为了高考得高分,所以教室里边那个标语也很恐怖,“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所以呢,抱着这种态度,很难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快乐的体验。
对于孔子来说,学习本身就是目的,所以他能做到不厌又不倦。孔子说,这三件事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难的,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在讲大话。但是,孔子他所传达的一种观念,就是一个人如果真正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或者是教学的乐趣,那么他就不会觉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什么难度?
希望我们每个人也都能够感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而不是好像是帮别人学,而是自觉的学,这才是终身学习的一个内在的保障。

孙中兴详解

这章接续上章,也是孔子自述教和学的基本态度和精神。

孔子说:“我静静地观察而不用口说来考察事物,学道也从不觉得厌倦,传道也从不会疲倦,这些事情我都乐在其中,完全难不倒我。”

“默而识之”,皇侃解作“见事心识而口不言”,后来注释家大概也都遵循这样的解释。“识”可读成“是”,也可读成“志”,都是“记”的意思。这和“多见而识之”(《述而篇》7.28)及“多学而识之”(《卫灵公篇》15.3)应该有互通之处,都强调口语之外的“非语文的”学习。颜回的“不违如愚”(《为政篇》2.9)大概也是这种学习。这也和《礼记·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一般解释是“研究事物,获得知识”,我认为可以解成“认识万事万物一体”,也就是《礼记·中庸》所说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应该是相互辉映的道理。这就是我们有时会觉得很难用恰当的言语来表达,而“我就是知道”的那种说不出来的密契体悟。

“学而不厌”,皇侃说是:“学先王之道而不厌止也。”也就是“乐此不疲”的这种“乐道”的最高境界(《雍也篇》6.20)。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十分自豪。他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5.28)他也希望弟子在跟别人谈到自己时,能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篇》7.19)。有时“学而不厌”也说成“为之不厌”(《述而篇》7.34)。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学”和“行”是一体的两面。

“诲人不倦”,皇侃说“诲,教也。又教一切人而不疲倦也。”这也就是孔子自述的“有教无类”(《卫灵公篇》15.39)。

“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两项是孔子很自豪的特点,他认为自己也只有这样的本事,哪能算得上别人所说的“圣”与“仁”(《述而篇》7.34)。可是这正是孔子独特之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古注都把“何有于我哉”解释成“这是我独有的特性,别人都没有这种德行”这种孤傲的话,而不实行简单且有点谦逊的“这点对我一点都不困难”(参见《子罕篇》第十六章),言下之意是“我只有这点小把戏而已”。

孟子引用了《论语》中没有出现过的,子贡夸奖孔子的话:“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这样当面给孔子戴高帽,拍马屁的话,不是给这位谦逊的老师难堪吗?《述而篇》没提到子贡的话,只提到公西华说的“这就是弟子学不到的地方”。孔子应该没听到,否则又要拿教诲冉有画地自限的话来教诲公西华。

被列入道家的文子,也阐明:“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文子·尚仁》)

被列入“杂家”的《吕氏春秋》一书也提到:“学”为了“成身”,“教”则为了“利人”(《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虽说儒、道、杂不同派,但文子的“治身”和“治民”,《吕氏春秋》的“成身”和“利人”,都能不约而同地且精准掌握孔子此处的“学不厌”和“教不倦”的精神。这正是古之君子共同相信的“修己安人”之道。

这样看来,“何有于我哉”似乎可以解释成和古注完全相反的“这岂是我一个人的专利呢”?

毓老师很爱讲的一段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

大家一起努力都做得到。“何有于我哉!”

相关文章

  • 《论语》讲堂留影62

    2023-10-10 六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 学习《论语》(151)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 欢迎关注《论语大讲堂》和《三笑集》

    《论语大讲堂》发表友友们关于《论语》的解读和学习笔记,各抒己见,一起学《论语》。 《三笑集》发表友友们关于儒、释、...

  • 每天读论语-151

    读论语-151 原文(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把所学的东西默默记...

  • 子厚论语讲堂

    语文百群读书会讲座076期 主题:《论语·八佾第三》上 时间:3月29日周四20:00-21:00 主讲:子厚(博...

  • 读《论语》有感

    高中语文老师酷爱读《论语》,还曾多次赴北京听《论语》讲堂,即使在高三那样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还抽出几节课来给我们讲《...

  • 道德讲堂开课有感

    河南长垣 朱利民(2019.3.4) 昨天在众人的努力下,大张庄村《论语》一百公益读书会和道德讲堂成立。按...

  • 【新月《论语》小讲堂】为政篇1

    新月论语小讲堂 学而篇小结1至7 据上次洋洋洒洒一日万言,冒着灵感的小泡泡,写完《论语》学而篇小结,已经足足半个月...

  • 【新月《论语》小讲堂】为政篇2:人物

    【新月《论语》小讲堂】学而,为政1 (点击链接可查看前文) 为政篇出现的人物比较多,方便我们理解,必须做个简单介绍...

  • 中道的智慧——论语贯通151

    政治的智慧,不但要危言慎行,同时要善于取中道,要有中道的智慧。哪怕是好的道德,倾向于一个方面都不对,中道的智慧才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5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at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