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的儿子特别淘气,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是家长和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一个不注意就容易惹祸。据朋友说现在他的焦虑不是儿子淘气,而是他儿子现在的“厚脸皮”,被批评习惯了,已经特别“皮实”,怎么说他都没反应,跟没听见一样,受到老师的批评,也不觉得丢人,该干嘛干嘛,这以后可怎么管啊。
其实朋友说的这种“厚脸皮”指的是孩子缺少羞耻感,羞耻感是每个正常人都应该具备的,它也是人格是否健全的一种表现,例如孩子犯了错应该感到愧疚、承认错误、认真反省、及时道歉,如果连基本的羞耻感都没有,犯了错也不会改正,孩子越长大越容易走入歧途,甚至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而事实上这个孩子才二年级,还没有到丧失羞耻感的地步,也肯定没有像爸爸描述得那样“厚脸皮”,只是受批评的次数多了,对家长和老师说的话没有那么在意了,但是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及时帮助孩子找回羞耻心。
首先,适度的“厚脸皮”不见得是坏事。
如果发现孩子有点“厚脸皮”,家长先不要着急,很多事情都不绝对,都是要正反两方面看,可能有利有弊,我一向的家教观点都是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孩子的厚脸皮也不见得是坏事,至少证明在受到打击的时候孩子的承受能力一定可以,不会一受批评就受不了了、不吃饭了、不上学了、不说话了,厚脸皮的孩子一般都活得都更开心、更自如。
其实现在孩子们的“玻璃心”问题远远高于“厚脸皮”,夸奖式教育让大部分孩子都在表扬中长大,小时候没受过什么批评,长大了更受不了一点点打击,依旧只能哄着不能说,工作之后领导、同事说一句就要死要活要辞职的,有些孩子毕业了甚至不敢去面试、不敢去找工作,怕受挫折怕受打击,所以就采用不停的考研、考公务员、考各种证来逃避,就是不去工作,这都是玻璃心的不良后果,厚脸皮的孩子就不存在这样的状况。
凡事要有“度”,只要不超过那个“度”都没有大毛病,但是过于“玻璃心”和过于“厚脸皮”都会给孩子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要适度进行调整的。
第二,顾及孩子的“面子”。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就有很强的羞耻心的,几个月大的孩子就能从家长的表情、态度中看出大人的情绪,只要家长对孩子说话大声,孩子马上就会用哭来作为回应,所以,说到底,孩子厚脸皮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老师或者家长、长辈们长期、高频率的当众批评所导致的,孩子被训斥的越多就越容易破罐子破摔。
孩子做错事情,批评教育是必须的,这是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但是随时随地、张口就来的批评不但达不到让孩子改正错误的效果,还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也为之后孩子的厚脸皮埋下种子。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技巧性的批评,主要强调的,批评孩子一定要选好时间和地点,时间最好只有孩子和家长两个人的场合,心平气和的阐述观点,地点要选在封闭性比较强的卧室,私密性强,让孩子有安全感,双方可以毫无顾忌地打开心扉对话,孩子会觉得只有妈妈和我知道了这个毛病,改正之后就不会再有人知道了,最忌讳的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周围都是小朋友,家长的批评会给孩子留下阴影,更容易让他们放弃羞耻心,成为厚脸皮。
给孩子面子就是给孩子留有自尊,有自尊心就有羞耻心,家长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尊重家长、尊重他人,就会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问题儿童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毛病越来越少,会变得越来越正常。
第三,培养孩子的荣誉感。
孩子厚脸皮的原因一般是因为家长觉得孩子的某些事情做得不够好,才会产生经常、反复批评的现象,例如孩子上学时学习成绩不好、写作业时精力不集中、聚会的时候不够听话、和小朋友相处没有礼貌等等,这种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恰恰都是在家长比较关注的一些方面,而孩子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却往往被家长所忽视。
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不代表在其他方面做得都不好,只要家长支持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好了,就能提升孩子整体的荣誉感,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羞耻心的增强。
例如家长直接指责孩子“你怎么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主动写作业呢?”说得多了,孩子就没什么感觉了,羞耻心慢慢被磨灭,如果说“我儿子足球踢得这么棒,怎么做作业就不主动呢?”这两种说法对于孩子的心理会形成完全不同效果,虽然家长的目的在后半句,但是孩子的关注点一定是在前半句的,因为前半句是侧面的表扬,用前半句带动后半句是让孩子用优势去带动弱势,这种方式不但不会消磨掉孩子的羞耻心的,还会让孩子的荣誉感增强,一旦荣誉感建立起来了,羞耻感也就随之而生了。
有一次同事跟我说他儿子的数学不太好,而且整天就知道拿着手机打游戏,我就让他回家去跟儿子反复强调一件事情,就是游戏打得好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都特别强,数学是肯定能学好的,先在孩子心理埋下一个自己数学肯定能学好的种子,只要这个思想在孩子心理站住了,以后在学数学的时候孩子的心理不但不害怕,反而会愿意去挑战,意识上的自信就有了,最后果真儿子的数学成绩提高明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