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习录比对学习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7】致良知高于多见闻,尊德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7】致良知高于多见闻,尊德

作者: 唐松涛经营实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23:35 被阅读32次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至于“多闻多见”,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以畜其德为心,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

       你来信说:“说《大学》的格物之说,专求本心,这个有点牵强吧。至于《六经》、《四书》所记录的‘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都是明明白白在处事作为之中,论辩谈说之间探寻事物的道理,所以下功夫的节奏可不能乱啊。”

       王阳明说,格物的意思,之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至于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这里也不做重复的解释了。至于‘多闻多见’,那是孔子因为子张的务求于外而好高骛远才这样说的。那是孔子为了救治子张多闻多见的毛病,并非教导子张要多闻多学。孔子曾经说:“如果不知道还随便乱说,我不是这样的人。”也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大家都是有的”的含义。这里说的正是光明德性的良知,而不是为了鼓励多闻多见。如果说“多见识,选择别人做得好的地方,照着去做,见多识广”,那是专门探求见闻的末梢了,那就是第二层含义了,以见闻为次一等的知,那么第一层次的知是什么呢?那是能看见圣人致知用功的地方了。孔子跟子贡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见多识广吗?不是的,我只是一以贯之而已。”如果良知真的在见多识广,那么孔子有必要欺骗子贡吗?“一以贯之”,不是致良知还能是什么呢?《易经》里说:“君子多学习过去的经验行为是为了蓄养自己的德性。”蓄养自己的德性就是心,那么多学习过去的经验行为,那不就是蓄养德性的事情吗?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啊。

【“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后世广记博诵古人之言词以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达之具于外者也。“博学审问”,前言已尽。“温故知新”,朱子亦以“温故”属之“尊德性”矣。德性岂可以外求哉?惟夫知新必由于温故,而温故乃所以知新,则亦可以验知行之非两节矣。“博学而详说之”者,将“以反说约”也。若无“反约”之云,则“博学详说”者,果何事邪?舜之“好问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道心者,良知之谓也。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好古敏求”的人,就是好古人的学问,而敏于向探求内心的天理。心即理,学者就要学习此心啊,求也是求此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没什么其他的,就是把自己放失的心找回来而已。”这不是后世博闻广记古人的言词就是好古,却又念念不忘追名逐利,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博学审问”,之前已经说过。“温故知新”,朱熹认为“温故”属于“尊德性”。德性怎么可以向外探求呢?要想知新必须通过温故来实现。这个有点反三观。我们通常认为只有学习新知识才能掌握新知识,却忘记了温习过去的老东西才能挖掘出新的知,升级成新的认识。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多知,而是要深知,重在成色而不是数量,因为数量无法穷尽,我们只能通过提高已知的纯度,举一反三,良知良能,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这样验证了知行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博学而详说之”的人,要懂得返回到简约的层次。如果越学越复杂,不能回到简约,那博学详说来做什么呢?舜的习惯是“好问好察”,只有通过中和的方法使其心体达到”精一专研“的大道之心。道心就是良知。君子的处事作为何时排除了行动作为而空谈呢?他从事于做事谈论,那是知行合一的功夫,所以践行本心的良知,不是后世之徒只是嘴巴说说耳朵听听就说是知了,把知行分成两件事,然后说下功夫行动有先后顺序。

       知之前还得格物,格物是善及完美的尺度,格物致知才能致良知。良知是本体,是发源地,多闻是边缘,是应用端。要知所先后,才能抓住核心。此外,要不断在已经学过的东西上下功夫,才能磨练这功夫,如果天天学习新知识,那我们也不过是随波逐流的“弄潮儿”而已。不断打磨自己的核心领域才能建立优势,这是一以贯之的功夫,也是践行良知的功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7】致良知高于多见闻,尊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kse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