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习录比对学习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5】致良知就是将知做到极致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5】致良知就是将知做到极致

作者: 唐松涛经营实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07:59 被阅读13次

【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此乃吾子自以己意揣度鄙见而为是说,非鄙人之所以告吾子者矣。若果如吾子之言,宁复有可通乎!盖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知如何而为温凊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温凊之事,奉养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凊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凊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于奉养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然后谓之格物。温凊之物格,然后知温凊之良知始致;奉养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

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致其知温凊之良知,而后温凊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此区区诚意、致知、格物之说盖如此。吾子更熟思之,将亦无可疑者矣。】

       您来信说:“所谓致知之功夫,就是如何使得父母冬暖夏凉,如何使得父母得到奉养,这就是诚意,此外就没有所谓格物,这个说法恐怕不对。”

       这是你按照自己的意思猜测我的看法才这样说的,不是我跟你说的那样。如果真如你所说,还能讲得通吗?根据我的看法,应该这样说:想要让父母冬暖夏凉,想要让父母得到奉养,这就是意图和意念,不是诚意;必须要切实的按照意图去做了让父母冬暖夏凉的事情,让他们得到奉养了才行,务求内心没有亏欠,不自欺,然后才能说是诚其意。知道如何让父母冬暖夏凉,如何让父母得到奉养,这只是知,还不是致知;必须是将让父母冬暖夏凉之知切实的做到了,将让父母奉养得当的知切实的做到了,然后才能说“致知”。冬暖夏凉之事,奉养之事,都是物,但是不能说是格物;必须是将冬暖夏凉和奉养之事,按照内心的良知之所知,切实做到了,没有丝毫不尽之处,无微不至,极致完美,这才能叫格物。冬暖夏凉之物格正了,然后知道冬暖夏凉的良知兑现了;奉养之物格正了,然后才知道奉养之良知兑现了。这就是所谓的致良知了。

       所以说:“物格而后知至”。让父母冬暖夏凉这件事致良知了,然后温清的意图就诚了;让父母得到奉养这件事致良知了,那么奉养之意图就诚了。所以说“知至而后意诚”。这就是我对诚意、致知和格物的看法。你在仔细想想,没有课怀疑的了。

       儒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阳明这里讨论的是前面八个字,这下我们对心学的理解就更透彻了。格物是至善之功,就是将至善的格子填满,增一分和减一分都不行,极致完美。致知就是知行并进,做到了,兑现了。这还不行,还得按照良知的标准去格物,就是做到极致,才能叫致良知。格物就是标准,致知就是行动,前面两个都做到了,才能说是意诚,意是心之所发,发出来的意都是诚的,就能心就端正了,不容怀疑。心正而修身才能正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将儒家八条目和《中庸》的执守中道,以及王阳明的心学彻底打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5】致良知就是将知做到极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fk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