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1】致良知需要建立好习惯。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70】致良知需要养成习惯。
- 【《传习录》摘要4】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7】致良知高于多见闻,尊德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5】致良知就是将知做到极致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4】克制物欲,存养良知。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8】戒慎恐惧之心就是良知。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60】践行天地良知,简约却不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7】良知在有为,更在于无为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15】良知为体,适时而变。
【来书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末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陆原静来信说:“良知也有发端处,等等。”
王阳明回复说,这是你听了却没有认真思考吧;良知是心的本体,就是之前我们说的恒照。心的本体没有什么发端的。就算是妄念发出来,良知却一直在那里的,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存养,有时甚至丢失了良知;即便我们的昏庸阻塞到了极致,心之本体是一直在那里的,存养起来就好。即便有时被蒙蔽,心之本体是一直光明的,只要用心去体察就行。如果说良知也有发端的地方,那说明没发端的时候是可以缺席的,那就不是本体了。
关于发端,我们想起了孟子的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都是心之本体的不同表征,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但是心之本体就是我们的良知确实一直在那里的。那就有人问了,那心来自于哪里,心来自于物,心就是物之代偿,随着时间的推移,代偿量越大。这就是心物一体的演化论。
我们如何对待良知呢?王阳明的回答是存养,存养不只是知道个概念,而是知行合一。良知一直就在我们心里,只是我们囿于现状和习惯,不想改变而已。我们没有建立致良知的习惯,因此,稍不留心就放过自己了。实际上,良知每时每刻都在那里,只是我们愿不愿意按照良知的要求改变自己罢了。致良知需要养成习惯,这样才能让我们自然而然的行动,否则,每次都需要提醒自己,刚开始还好,长此以往,自己也会疲倦。因此,保持致良知的警醒,同时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建立好习惯,破除旧毛病,这是致良知的重要法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