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丫丫
时间悄然无声,一路匆匆而过。2018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踩在岁月背上,如期而至。
冬至要吃汤圆,这是南方一带长久以来的习俗。作为节俗食品的主角,汤圆的销量在近期日益攀升,烘托出了节日的气氛。
商场上,可以看到各种汤圆早早上市,什么馅料都有:豆沙、芋头、花生、芝麻、流沙……现在更有彩色汤圆可以选择,是用果蔬的汁液制作而成,那样美丽的颜色实在夺人眼球。
相反我们小时候自己做的汤圆,就显得单调多了。但它却一直在记忆深处,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我仿佛又回到那个小小的四合院,冬天的阳光温柔地洒下来。照在母亲身上,看到她高挽袖口,围着腰裙在厨房里忙活。知道母亲要做汤圆,我们姐妹几个自告奋勇帮忙,其实也就觉得好玩。
几捧白花花的糯米粉,加温水和匀,反复揉搓,使糯米粉和水完美糅合,直至像棉花糖一样的面团。用手轻触之,软滑有弹性。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学着母亲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揪些小面团,就着案板,把它搓成一长条,接着把长条切成无数个寸长的小段,再撒上一层薄薄的面粉,防止汤圆互黏,这样简易的汤圆就做好了。
“妈妈,我搓的最长。”妹妹仰起得意的小脸蛋,邀功似的对着母亲说道。
“长有啥用,要把汤圆切得大小均匀才好看,你看看我的,就跟妈妈做的一样!”我也不服输,卖力地展示自己的成果。
母亲谁也不偏帮,一边娴熟地搓着手里的汤圆,一边说:“不许吵啊,做汤圆要认真点。”
母亲确实是认真的,甚至我认为是虔诚的。
中国传统节日都离不开一个“圆”字。冬至是个大节。母亲手中的汤圆作为供品,被赋予圆满、和美之意,那正是老百姓心中最大的期盼!家家户户煮一锅汤圆围桌而食,以求团圆欢喜。
母亲做的分量刚刚好,没有多出来的汤圆让我们解解馋,通常等祭拜结束后才可以吃。小小的四合院里,炊烟四起,袅袅徐徐。我们守着灶台舍不得走开,看着锅里翻滚着的雪白的汤圆,闻着时不时从锅里冒出来的香气,一个劲儿地咽口水。
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终于出锅,母亲特意加了鸡蛋。顿时,我的眼睛亮了,迫不及待地舀起汤圆往嘴边送,太烫了,又连忙搁回碗里,可是实在又馋得很,只好翻来覆去将汤圆左吹右吹,待它稍稍凉了,一口咬下去。汤圆色滑洁白,滋润香甜,爽滑软糯。
那种味道,一直在口腔蔓延,直抵心扉;那种味道,是现在超市里的汤圆无法比拟的,即便它们快捷美味,却远没有亲情这道馅儿。
母亲说,吃一碗汤圆长一岁。我们对这话深信不疑,与同院的小伙伴暗自较量,看谁吃多了一碗,便是真正地“长大”了。
现在才知道,原来无论吃多少汤圆都不会长岁。大人这样说,是因为“冬至大如年”。冬至踏过岁月长河,放大在日历中,预示着年关的开始,这年也就所剩无几了。
时间一天天,一年年,将我从童年推向了成年,再推向中年;双亲步履蹒跚,俩鬓斑白,每个过一个冬至,他们便衰老了一岁。即便我多么不愿意。
一大早,母亲打电话说:“丫头,我搓了好多汤圆呢,你可别去外头买呀,自己做的干净卫生,我可给你留着呢。”
我自然舍不得母亲的汤圆。回趟家,一人一小碗热腾腾的汤圆,围坐一起,便是人间至味。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齐悦社群二营一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