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今日看点
【读史】将在外,敢不敢“君命有所不受”?

【读史】将在外,敢不敢“君命有所不受”?

作者: 张楠之 | 来源:发表于2017-01-12 09:10 被阅读0次

在那本著名的兵法书中,孙子一再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重要性。

在《九变篇》中,他说:“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在《谋攻篇》中,他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没办法,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通讯工具,大将领兵在外,一走少则十天半月,多则数月甚至一年,如果深入敌国、千里求战,时间更久、离得更远。君与将之间沟通,就只能靠信使,而信使还不一定都能活着捎信回来,想要了解彼此之间的情况,尤其是君了解将,有时比登天还难。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不了解情况还要强行发表意见,甚至直接指挥作战,“上下不同欲”且“将能而君仍御之”,想不打败仗都不行。

可是,既然兵圣如此强调“君命有所不受”的重要性,那就说明现实中肯定常常出现国君试图遥控指挥的现象,并且曾经发生过惨痛的教训。

西汉宣帝时,西域诸羌反叛,老将赵充国率军征讨。

当时,羌人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为不同部落,大部分部落反叛意愿其实不大,只是迫于实力最强的先零羌人的胁迫,不得不反。了解情况后,赵充国打算采取主攻先零,而对其他部落怀柔招降的策略。

赵充国的请示报到朝廷后,皇帝让大臣开会商讨,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对诸羌一视同仁,凡叛我大汉者一律诛之,并且要采取先弱后强的攻击顺序,先打小部落,再打领头的先零羌人。

于是,皇帝给赵充国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要求他立即出击弱羌,并且拿出星相图来敲打他: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

当然,好在最后皇帝听从了赵充国的建议,使得羌人反叛很快便被瓦解了。

战国名将乐毅就没这么幸运了。

乐毅在燕国为相,率兵伐齐,势如破竹,一举下齐七十余城,逼得齐王逃到莒,愤恨而死,齐国几近亡国。

最后,在莒和即墨两城,原本所向披靡的乐毅军队似乎遇到了强敌,久攻不下。先是攻了一年,不克,后来乐毅命军队后撤,离城九里筑起墙垒,将两城团团围住,围了三年,还是没能让两城屈服。

于是,就有人“谗之于燕昭王”,说乐毅这么牛的人,“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现在却三四年都拿不下这两座城,可能吗?不可能!他这是想在齐国称王的节奏啊!为什么想称王却没有称呢?是因为他老婆孩子还在燕国呢!所以,大王必须早下决断,设计杀掉乐毅,以免后患。

乐毅后来没有称王,也没写过回忆录之类的东西,所以我们无从得知他真实的想法。不过,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这个人所言未必是“谗”,而很可能是最贴近事实的判断。

燕昭王是多聪明的人啊,如果晚生几十年,他绝对就是刘邦那类的人物。刘邦一听韩信要称齐王,被张良踹了一脚后立刻表示同意,燕昭王做得比韩信还彻底,不仅立刻派使者立乐毅为王,还把乐毅的老婆孩子都送了过去。

乐毅倒不像韩信那样实在,而是“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坚决不肯当王。

乐毅是真的不想称王,还是认为时机未到,以待其时,不得而知。历史也没有再给他机会。很快,燕昭王就挂掉了,代替他的是惠王。

惠王做太子的时候就与乐毅不和,如今做了王,自然更容不下他。而且,乐毅长年将兵在外,占据的地盘比自己还大,不搞掉他,终究是个祸患。守卫即墨的齐将田单趁机“纵反间于燕”,燕王顺水推舟,将计就计,派大将骑劫取代乐毅,将乐毅召回。

乐毅当然知道自己此番回燕难逃灭顶之灾,好在自己老婆孩子都在身边,干脆一跑了之,“遂奔赵”。

这种将军在外打仗,有人在朝进谗言的事情,几乎在所有的战事中都会出现。其原因无外乎这么几种:一是自己闲得无聊,靠发表不同意见刷刷存在感;二是与在外打仗的家伙平时有隙,趁着他不在,能搞他一下是一下;三是统兵在外的那家伙确实太笨,不得不说两句;四是敌国施了反间计,收人钱财替人消灾。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最后决定疑还是不疑的都是一个人,即君王。所以,有聪明的人在带兵出征之前会把自己的担忧向君王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跟君王签个协议,获得个保证。当然,这协议、保证大都只能是口头的。

公元前三零八年,秦武王使甘茂为将联魏代韩。甘茂在说服魏国同意一起出兵之后,向武王汇报说这趟活他不能接。

武王问他为啥?

甘茂给武王讲了个故事,说,当年魏文侯令乐羊领兵伐中山,打了三年才把中山拿下,回来后乐羊向文侯邀功,文侯拿出一筐子书简给他看。乐羊翻看这些书简,发现全都是说他坏话要求将他召回杀掉的“谤书”。

甘茂说,我带兵打仗,前脚刚出去,后脚樗里子他们就得说我坏话。樗里子是您叔叔,其他人也都是朝廷重臣,他们整天叨叨,我又不能辩解,您很容易听信他们的话,您一旦听信,我的小命就没了。所以,除非您给我起个誓,否则我才不接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活儿呢。

武王说,这你不用担心,我跟你正儿八经地做个保证。于是,两人在众人的见证下“盟于息壤”。

甘茂攻宜阳,“五月而不拔“。后来发生的事情果如甘茂所料,武王听信樗里子等人之言,一度想召回甘茂论罪,但甘茂一句“息壤在彼”,便令武王打消了念头。不仅没有召回甘茂,还“起兵以佐甘茂”,最终“斩首六万,遂拔宜阳”。

这里的武王,就是《芈月传》里宋丹丹的胖儿子演的举鼎而死的那位秦王。说起来,除了争强好胜了一些,作为一位王者而言,人家并不像巴图演得那样弱智。

����"�#d��

相关文章

  • 【读史】将在外,敢不敢“君命有所不受”?

    在那本著名的兵法书中,孙子一再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重要性。 在《九变篇》中,他说:“涂有所不由,军有所...

  • 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国君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洞悉远在千里之外的战场的所有情况。因此,将领对于国君发出的军事调遣指示要有所保留,而不是...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最近去参加聚会,在聚会上看到有些领导谈笑风声,有些领导电话缠身。连好好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后来与他们聊天,才知道他...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联想

    将在外有五不受。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今天结合小编自己在大学里的生活来给大...

  • 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曰:“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意思是说:...

  • 恋爱兵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战争”一个遥远的代名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无法切身体会战争残酷。电视新闻中,偶尔公布某某地发生战乱,也...

  • 将在外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历来属于知易行难的事。此中厉害涉及为将者的仕途和身家,与三军的成败。智谋之将,若无此非常胆...

  • 战道必胜——无战?必战!

    上一章我讲到“君命有所不受”,那么在纷繁杂乱的“君命”中,哪些“君命”应该不受呢?将帅作为军队的主心骨,又该怎么样...

  • 380‖《六韬》42.将军的责任(下)

    你好,这里是小二书斋。 又见面了!今天我给你带来的是——《六韬》立将第二十一(下)。 01.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却说姜维下令退兵,廖化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在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将在外,敢不敢“君命有所不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rd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