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就快两岁了,我也开始逐渐领教到传说中terrible two的杀伤力。
怎么说呢, 娃还是亲生的那个娃,就是感觉他的身体里多了一座活火山,时不时的,就要喷发一下。
他跟我死磕。
好像忽然间,他就不再是那个懵懂好忽悠的小呆瓜了,对自己的所欲所求清楚得很,也执着得很。
管你带着他拐几个弯,中间打几次岔,他还是能直接清晰的不停表达,“要……!”“不要……!”
卖萌卖惨,双管齐下,反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更多的时候,他跟自己死磕。
看起来再小的一件事,都能让他瞬间炸毛,忽然变身。
你懂的,小朋友一哭起来,可不是梨花带雨那种。
抱大腿,躺地上,激动起来再打上几个滚,扯起嗓子哭喊嚎叫,抬起头来皱巴巴的小脸上鼻涕眼泪一大堆,样子就如同马景涛上了身。
让你错觉是不是天地就要崩坏,宇宙即将毁灭。
而不仅仅只是因为积木没搭好,画笔的颜色不对,瓶盖子拧不开,拉链拉不动,想看的书找不到,一起玩的小朋友要回家了…
难以想象后面还跟着一个horrible three。
啊,能给我一个时间进度条的英雄在哪里?!快让我跳到peaceful four吧!!!
鹅,空想一下还是得言归正传。
我也算是初尝滋味吧,冷静下来想一想,似乎能引爆他的,都可以用“我”来打头——
我要……,我不要……,我想做好……可是我做不好……
他还不会说“我”这个字,但他的“自我”已经开始成长起来了。
并且,那个刚刚成长起来的”自我“,好像从一露面,就显得格外巨大,格外强势。
有点噔~噔~噔~噔~闪亮登场的意思。
这是人的第一个自我中心期,第二个是如雷贯耳的青春期,老年期是最后一个。
那个从前只会吃喝拉撒的小家伙,学会了爬,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他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跟外界的碰撞越来越多,他开始有喜好,有偏向,有目标,并尝试着用自己的办法来达成。
这些都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是不是越来越像,一,个,人?
一方面,自我建立的初期,属于“不破不立”的阶段,你可以想象他们的内心竖起了一道篱笆,把那些异己都拦在外面,所以你会听到无数个“不要”,“不好”,“不行”,“不可以”。
另一方面,如果说之前的娃是完全依赖家里人照顾的话,到这个时期,他们越来越多的开始自己尝试做事情:自己吃饭,自己控制大小便,自己操作玩具……如果早期亲子互动的质量不错的话,孩子会有很明显的自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这两个方面,一个是“我想”,一个是“我能”,它们两个一起,构成了每一个人的特别之处。
可以想象得到,带着这些强烈的自我意识去跟外界发生碰撞,会遇到多少挫折。
但唯有经历了这些挫折,才能让孩子意识到“我想”的边界,和“我能”的路径。
这些是人内心的那个自我踩进现实的脚印。
最后再来谈谈那令人闻风丧胆的情绪大爆发。
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做的事情做不好,想表达的意思说不出来,这样的情况每天发生一百八十次,是你的话,你恼火不恼火,胸闷不胸闷?
当然要暴走!
这个时候你怎么办?我建议忍着——那些共情啊引导啊都是高阶心法,保持冷静才是基本功。
为什么?因为不忍着,也跟着一起暴走,甚至试图以暴制暴,过后你一定疑神疑鬼:我这样会不会给娃留下什么心理阴影?然后你会后悔,会内疚。
当然了,忍字心头一把刀,忍着很辛苦。很多时候我也是一边咬紧牙关,一边在心里畅想如何花式暴打那个小崽子。
如果实在忍不下去,找个合适的机会离开一下,相信我,跟娃分开是母爱充电最快的方式。
用不了半天,你再看到那个小崽子,就又觉得是亲生的了。
独立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对自己有要求有信心,遇到压力也能够坚持做自己,你是不是也希望孩子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那就从现在开始,认真的把他,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吧。
理解他,尊重他,帮助他,陪伴他,让他心里面的那颗种子,好好发芽。
本文正在参与从心,遇见幸福 | 一次可以朗读与听见的心理专题征文,你也来吧!
懒妈邦:本硕临床与应用心理学,本行做心理咨询,后来进了早期家庭教育这个行当,家有慢慢小朋友一岁十一个月,全职至今,主攻方向是“如何一边带娃一边偷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