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最高目标,绝对不是为了写得像古人一样。
写得像古人一样,只是在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做临摹练习的时候的一个要求。由于这些练习是长期的大量重复,并且“临得像”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初学者全部身心凝聚于此,长此以往,“临得像”从学习书法的训练方法变成了学习书法的目的,这是最可怕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62760/2114af8a9e15b8fd.jpg)
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以《西峡颂》拓本为例,探讨如下:
1, 我们临摹法书、字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绝对不是要“临得像”,而是通过临摹,感悟用笔、结字和通篇布局的方法和规律,“临得像”是好事,但不能刻意追求,否则就舍本求末了。
2, 过了这个初级阶段,就意味着对书法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临得像”就变得更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对法书、字帖的精神内涵进行感悟和学习,而这个方法,就是所谓的意临。
下图中,清代书法家杨岘所临《西峡颂》对比原拓可以看出,笔触的波动感十分突出;字形扁方、更加规整;字间距横紧纵疏,意临特点明显。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62760/820cbbc505bb3a24.jpg)
3, 继续学习,进入到创作阶段,“临得像”不但更不重要,而且是对个人风格形成和自由创作的一种桎梏。越追求临得像,书法艺术境界越低,也越不可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再看现代书法家胡小石先生所临《西峡颂》,字形有扁有方也有长,非常自然;单字大小不一,“水”和“践”字差得尤其大;结字中宫更紧,例如“集”和“叹”;姿态也更加生动婀娜,例如“君”字,这些与原拓本的差异都体现出作者通过临帖来实现自己的美学价值的真正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62760/ffe84b6743fd5019.jpg)
李可染先生有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可见,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用自我审美意志主导作品的风格,不唯古人,不唯权威,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