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写作的动机和目标是什么,我回答说:自娱自乐,消磨时光,丰富退休后的生活。同时,通过适度加强脑部思维、手部书写功能,有利于身体协调,从一定程度上预防老年痴呆,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其实,我儿时有个梦想,就是从事文学创作。从四年级开始,学校安排每周一次作文课,每每为自己的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讲评而自鸣得意,心里美得像吃了一颗水果糖似的甜蜜异常。也为同学们借阅作文本时那诚恳的态度和平时唯我是从的姿态而陶醉,这是一般人所难以体会和理解的。可以说,那时的想法不一定健康,而且非常幼稚。后来,通过借阅一定数量的学习资料和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后,我才知道天外有天,并对作者那生花妙笔、敏捷才思所折服。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书写批判稿,并在学校巡回展评,有时还作为村里广播站播音稿件进行宣读。为了写好文章,我们本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原则,东拼西凑、拿来我用。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尽管理解不透,只能是生吞活剥、照猫画虎,闹出不少的笑话。通过编写批判稿,对我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班主任老师刘梅芳的关照下,学校图书室破例为我开了“绿灯”(小说只借给初中学生),我从这里借阅了许多大部头的小说,印象最深的是浩然写的《金光大道》、《艳阳天》等小说,在当时可谓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对作者的崇敬心情由然而生,并把当一名作家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
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然说作为白专道路进行批判,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认为学好理科才能捧到“金饭碗”,可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因此,高考时听从父母的意见,报考了理科学校。参加工作近四十年来,一直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虽然自己经常撰写技术方案、报告、讲义等材料,并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二十余篇学术论文。但因写作方式、方法大相径庭,所以与儿时的文学梦想渐行渐远,偶尔想起只能留下深深的遗憾。且多年的工作经历,遇到好多值得深思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遭遇了不少的挫折和教训,总想找个机会总结一番,可由于工作紧张的原因,一直未能付诸实施。尤其是走上管理岗位后,有些事情感觉匪夷所思、不能理解,可由于工作的关系而只能埋藏心底,厚积而不发,心里感觉极不舒服,总想一吐为快,却又无用武之地,写点东西也只能束之高阁,稿纸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自己宣泄的对象,而不至于郁积心头、生根发芽。
如今,自己即将步入“二线”调研的行列,会有大把的时间供自己自由支配。对一些民营企业早已递出的“橄榄枝”毫不动心,金钱没有足尽、够花就行。只想着“钻进”离家不远的省图书馆,系统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重圆儿时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