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月桃花雪
现在的年味儿,淡了。
所以,就格外的想念小时候的年。
年,在民间传说中是怪物,所以家家户户要挂桃符,放爆竹,驱赶邪祟。
年三十儿的晚上,要给小儿的枕头下用红纸包好铜钱,第二天才能打开,称为压岁钱。也是驱邪避祟之意。
那时候的年味儿,很悠长。进入腊月开始,便有了年的意味。甚至是还没有开始进入腊月,就要开始提前准备了。
家家户户开始腌制年味腊货,腌腊鱼、腊肉、腊鸡、腊鸭,还有灌香肠。
腌腊鱼腊肉那些简单了,把鱼、肉之类清洗干净了,里里外外的抹上盐,先放置几天,出水,然后再挂起来,一直晒上个十来天甚至月余。
到过年的时候,就正好可以吃了。
过年的时候这些腊货是吃不完的,而风干的腊货在过完年后,就可以接着慢慢吃,还有余味在里面。
灌香肠是比较好玩的事情,父亲和母亲灌香肠的时候,我常常在旁边围观,有时帮忙递个剪刀或是棉线什么的。
大木盆里,装满了肥瘦相间的肉,肉是无需剁碎的,切成小块就可以了,然后撒上盐、酱油、葱、姜、蒜等调料来调味。
这个时候父亲或母亲便会抄起手来,在大木盆里搅拌,搅动的甚至有些香味传出来了,香味好像在跳舞般,四处散着。
灌香肠用的是猪小肠,先吹一口气,它就会鼓起来,在下面先用棉线系上一节,然后用半截饮料瓶儿倒过来当个漏斗,往里面塞肉。
塞进去之后,那猪小肠就会变成红白相间的颜色了,再用手挤实了。有约莫一尺长了,就用棉线系上,不剪断的。再接着灌第二节香肠。
这个大木盆,也用了很多年,年年用它来灌香肠。
小时候的吃食儿其实没那么丰富的,过年的时候,那一桌盛宴,就叫人难忘。
大年三十儿,每家每户的,都会吃团年饭,每年的大年三十儿,是我们大家族一起团年的。
而腊月二十九,是自己家团年。
那时候,每年的春联,都是父亲自己写的,父亲有极好的一手毛笔字。
不光写我们自己家的春联,爷爷奶奶家的春联,父亲也一并写了,前前后后的,一共就要写十几幅。
写春联的红纸,是整张的大红纸,然后把它折好,裁开,再按每个字的间距,折好印记,然后研磨,下笔。
春联,门神,用面粉熬的糨糊贴上,红红火火,喜悦的心情也多了几分。
我特别喜欢看父亲书写毛笔字的样子,龙飞凤舞,透着一种极爽朗的精神。
后来,我也很想习一手毛笔字,也来这般的行云流水的书写一幅春联,可惜至今也没有习过毛笔字。
团年饭一般是在中午的时候吃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齐齐整整的,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了。
团年饭,是一定要有鱼的,代表年年有余。
十二点正的时候,是要放鞭炮的,放了鞭炮,驱了邪祟。
晚上十二点的时候,守岁,还要放鞭炮的,迎了新年的祥和,新年也到了。
到了大年初一,放在箱子里珍藏了好久的新衣服也可以拿出来穿了,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开心极了。
其实过年前好久新衣服就买好了,但是一般是不允许穿的,一定要过年的时候才能拿出来穿。
也常常偷偷的把箱子打开,看看新衣服,便觉得分外的满足。
后来,到现在,新衣服也会年年买,是为了过年的那种仪式感。但那种偷偷的心喜的小雀跃,却也是越来越淡了。
大年初一,要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大年初二,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大年初三开始,就是去各处亲友家拜年。
父亲母亲总是早早的喊起我们,一路上,碰到街坊邻居了,都会拱拱手,打声招呼,说句:新年好。
人人都喜气洋洋,除旧迎新的氛围,分外的浓。
我总记得外公外婆家的过年的小零食儿,平时吃不着的小零食儿,过年的时候就有了。
外婆的房间里,有一口小的土缸,里面放着泡米(米做的一种小吃食儿),泡米里面裹着的,是一种叫糖粘的小吃食儿。
平日里是没有的,到了年节的时候,外婆就会准备一些,等到孩子们都来了,前跑后跳的时候,外婆会到房间里,去拿些糖粘出来,分给我们吃。
还有雪枣、桂花糕,现在想来,还依然都是儿时的味道。
小时候过年,是很喜欢去拜年的,因为有压岁钱。
拿着压岁钱,可以再去买些小零嘴儿,或是烟花爆竹。
年节的热闹会一直持续到农历的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是一定要吃碗汤圆的,代表团团圆圆。
吃了汤圆,晚上还可以去街上看花灯,有花灯节,一条街,全是各样的花灯。还可以买上一盏小花灯,提在手上。
那时的小花灯是纸灯笼样式的,里面点的是细细的一根蜡烛,蜡烛的光在灯笼里面一晃一晃的,很怕蜡烛倒了,会烧了灯笼,便小心的提着。
有时一个晃悠,蜡烛倒了,还是会烧了灯笼,也不会不开心,因为提着灯笼的年味儿,是已经体味到了的。
---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