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和曾国藩在总论天下英雄时提出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论点。
这让我想到,中国三千年的文明,自夏商开始到唐宋元明清,朝代不断的更替,真的是到了中西文明对撞,大刀长矛遇到洋枪洋炮时才出现了大变局吗?
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几千年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大赌场,恶棍们轮流坐庄,混蛋们换班执政,炮灰们总是做祭品,这才是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事实上,中国任何一次革命都没能使这个历史改变。”
如果历史只是不断的重复,那我们再看历史是否还有意义呢?
1.为什么要读历史
王烁老师曾经问过耶鲁历史学教授斯莱德:你们历史学家如此熟知历史,能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斯莱德说了一番很有意思的话。他说:
“我们熟知历史,所以知道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无法直视的黑暗、意料之外的光明。不过,知道这些只能使我们更好地解释现实,并不能使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未来没有什么会必然发生,因为不知道哪只蝴蝶会怎样扇动翅膀。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得出什么事来,使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普通人要么不够了解历史,要么遗忘了历史,于是失去了对未来的想象力。”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说:
“ 学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去预测未来,而是把你自己从过去解放出来,去想象不同的命运!”
历史告诉我们一件事: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什么必然。
2.历史的偶然性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罗伯逊先生要到街对面的商店买烟,这时一个人开着车,把他给撞死了。
这个不幸事件可能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比如因为罗伯逊先生那个时间正好犯烟瘾,所以穿过马路买烟;或者,处理交通事故的警察来了,他发现道路设计不合理,而且也没有明显的交通标识;或者有人发现,撞到罗伯特先生的这款车制动系统的设计不合理,很容易在某个特定条件下出机械故障。
对于这起车祸,可以找出多种原因。但是按照常识,一般人不会认为,罗伯逊先生想吸烟,是车祸的主要原因,人们往往会在道路设计、汽车功能、司机酒驾,以及司机缺少驾驶经验上找原因。
历史学就是这样,总要不断追问为什么,探求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学家追溯某个历史现象的原因时,也要罗列多重因素,然后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论历史哲学家,还是职业历史学家,都会研究和探讨偶然事件对历史的影响,甚至普通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设想,假如某件事没有发生,假如某个人不那样选择……整个事件将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件事没发生,另一件事也就不会发生了等等。
假如洪秀全是一个励精图治的领袖,假如曾国藩率领湘军自立为王,假如慈禧太后早点死,整个中国的历史会非常不一样。
历史看似重复,却又充满偶然性。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韵。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有相似的地方,这种相似归根结底不是历史的相似,而是人性的相似。
3.要养成历史感
《历史的教训》这本书里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我们今天所传承的遗产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它比伯里克利的丰富,因为包含了他以后的希腊文化精华;比达芬奇的丰富,因为包含文艺复兴的其他巨匠;比伏尔泰的丰富,因为包含了全部启蒙运动的结晶。如果历史有进步可言,那不是因为我们生下来时比前人更健康,更美好,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降生于更丰厚的遗产之中,被更高的底座托起,以此前知识和艺术的全部成就为基,随着它上升。所谓历史,就是这遗产的创造和记录,而所谓进步,就是它的拓展、保存、传承和使用。
我们在看历史时总是会以为几乎所有成就发生在最近一百年,也许甚至是最近三十年,仿佛过去的历史都只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试想一下站100年后的人看我们现在的成就,也许也是同样的看法。
如果我们总是用这种视角来看历史,那未免过于绝对化。好比吃了三个馒头,吃到第三个馒头时饱了,你不能说前面两个馒头没有用。
看待历史,我们要有历史感,要学会将自己置身于他们的时代,思考面对他们所面临的现实,以当时的认知,你能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带着历史感看历史,历史看的是故事,是事件,是教训,更是人性。
网友评论